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何方而有,天上人间。色空我性,对尔空山。
这首诗是由唐代浙东众诗人创作的,收录在《鲍防〈云门寺济公上方偈序〉》和《郑槩〈山石榴偈〉》中。诗句表达了对佛法超脱尘世、回归自然之境界的向往。
"何方而有,天上人间。" 这两句通过提问的形式,探讨着佛法或是心灵净化的所在,是在天上还是人间?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之境的寻求,也反映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和逃避。
"色空我性,对尔空山。" 这两句则是进一步阐述这种精神追求。在这里,“色空”指的是世间万物,包括有形的物质世界和无形的心灵空间;“我性”则是诗人主观上的自我本性,即对纯净、真实自我的认知。"对尔空山" 强调了诗人面对自然(空山)的态度,是一种心灵与大自然对话的状态,体现了禅宗中“明心见性”的思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于精神超脱和内在净化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与融合。
不详
尔禽啄木,恶蠹伤木。愈木无病,巢枝自足。
护性维戒,扶身在杖。动必由道,心无来往。
灵圆取相,尘垢是澡。定水清净,救彼热恼。
得彼柔性,契兹佛乘。岂无众木,我喻垂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