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伯祠

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

叹公不可作,祗令吾道伤。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

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我离开陕西的西部,来到召公的殿堂。
感叹召公已无法再做,只让我的道路感到悲伤。
在悠闲的日子里审理案件,百姓歌声欢快,生活安康。
他的善政遍布南方,美好的名声如同甘棠树的荫庇。
只有召公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
谁能理解这两位公卿的心意,千年之后唯有历史见证。
若人们不学习召公和周公的美德,就像面对着墙壁般蒙昧。
先贤留下这样的教诲,后辈怎能忘记。
太史记载他们的家世,深远的源流影响深远。
召公的恩泽直到今日,他的风范仍然未完。
再次拜谒您的画像,您身上的冠冕和佩饰依然光彩夺目。
我在原地徘徊,不愿离去,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

陜右:古代地区名,指陕西南部。
召公堂:召公的官署或纪念场所。
祗令:只让。
优哉:悠闲自在。
南国:泛指南方地区。
面墙:形容愚昧无知。
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史事的官员。
公泽:公的恩惠或德泽。
风烈:风采和节操。
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
征衣裳:远行时穿的衣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名为《召伯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召公和周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们治国理政智慧的赞美。

"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 一句,开篇即设定了场景,诗人从关中地区(陜右)踏上了前往召公祠堂的路程。这里的“陜右”指的是陕西一带,而“召公”则是历史上的贤臣,通常被后世尊称为召伯。

接下来的"叹公不可作,祗令吾道伤"表达了诗人对于召公德才难以企及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治理之道感到不足与遗憾。这里,“叹”字表达了一种赞美和感慨的情绪,而“祗令吾道伤”则是说召公的德行使得诗人自觉其政治主张或施政手段有所不及,感到自己的道路受到了挫折。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描写了古代圣明君子在位时,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 句中,“善教”指的是召公和周公的治国智慧,而“被南国”则是说这种智慧和德行影响深远,覆盖了整个国家。最后一句,“美荫馀甘棠”,诗人赞颂他们的事迹如同甘露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这里“左右相成王”强调了召公和周公在辅佐君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像左右手臂般支持着国君。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诗人感叹,不了解这两位古贤的心胸深处,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影响却历经千年,依旧让人敬仰。

接着的"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句中,“二南”指的是召公和周公,而“人不学”则是说人们如果不学习这两位贤臣的智慧,就如同背对着高墙,不肯转身观望。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这里“先圣”指的是古代的圣哲,他们的话语传承下来,而“下士”则是说后来的学者和君子应当铭记在心,不应遗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诗人借用历史的笔墨,强调了召公和周公的事迹如同江河般源远流长,影响深刻且持久。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这里“公泽”是指召公和周公的恩泽,而“至今”则说明这种恩泽延续到了现在。最后,“风烈殊未央”表达了诗人对于这股正气依旧强劲、不曾减弱的赞赏。

最后两句"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是诗人表达对召公祠堂的崇敬之情。在拜祭时,他对召公的形象充满敬畏,而“冠佩犹煌煌”则是说祭祀时所用的礼服和饰物依旧庄重华丽。"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句中,“徘徊”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去的情怀,而“泪落征衣裳”则是说诗人在祭祀时被召公的英灵所感动,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沾湿了行军的衣物。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后世学者应当学习古贤智慧的期望。

收录诗词(320)

李处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右司公致书显上人并遗楮衾诗以赞之并简都公

缁徒中有人,籍甚初与显。

是非不挂口,好恶不入眼。

终日但怡怡,言行无可拣。

外相示枯槁,风味殊不浅。

初公如鹤长,昂藏谁得管。

今秋忽坐脱,山立不少偃。

显公方晏如,随缘自舒卷。

平生三事衲,夏燠冬不煖。

大雅右司公,国器乃瑚琏。

颇敦方外契,渊明亦亲远。

道术久相忘,书来叙缱绻。

一被直千金,溪帘净冰茧。

邀我置香茗,抚玩不忍展。

而我在家僧,业习尽锄刬。

琴书不疗饥,拙生良可莞。

未识韩荆州,不敏怀愧赧。

向来袖漫刺,到门不及款。

音问复后时,当蒙贷疏懒。

公如骥腾骧,我类鳖跛蹇。

出处固不同,投分怅已晚。

明年壑源春,驱车望云巘。

载醪问奇字,从公定忘返。

形式: 古风

玉簪花

秋露日以繁,秋气日以清。

爱此堂下花,色好香满庭。

藉之青玉叶,表以白玉英。

微风过披拂,小雨来滋荣。

我老味更薄,与世无复情。

颓然衰病馀,见花犹眼明。

俗客不到门,取琴花前横。

小童为席地,取酒花前倾。

昔人工比物,言簪岂虚名。

愿登君子首,雅与冠弁并。

形式: 古风

先仲微仲纯仲三兄过普明寺赏雪分韵得饮字

涉春徂冬祷雨雪,皇天靳此云何甚。

儿童晓报六花飞,失喜钩窗犹屡审。

荒渠断溜冰已合,度雁停号口应噤。

望中玉树散枝柯,二室峰峦张素锦。

我家西邻有胜概,杖履清携冒凝凛。

平生不作儿女欢,此地适谐文字饮。

浊醪冰蔬荐重味,燃鼎当炉肆烹饪。

诗豪遽发要分吟,赖此放过新弛禁。

归来老匠已先成,定笑才悭弗胜任。

惜哉初无田二顷,徒偕雀鼠贺登稔。

堂堂大尹燮理才,嘉瑞应祈当奠枕。

书生醉饱何为者,鼻息如雷但酣寝。

明朝更约提石瓶,来试壑源最高品。

形式: 古风

再次士特韵

爱君直似朱丝绳,遇物可折不可曲。

三仕无喜已无愠,肯学时人走巫卜。

平生不作吠尧事,乘矢犹闻去其镞。

至今莫可奸以私,尊视正冠何太肃。

归来田园不改旧,岁寒见此猗猗绿。

绝交未怪孔方兄,有酒盈樽书满屋。

小人倾盖已蒙润,遗我珠玑不论斛。

使我竟夕搜枯肠,鱼目非珍何敢复。

我今已似云无心,江湖不说虚舟覆。

言乘下泽与款段,早莫少游良易足。

惯看赤脚老婢悲,亦任索饭痴儿哭。

皇天其忍杀善类,支离亦受三钟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