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

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翻译

元宵夜晚的景色多么美丽,京都的灯火辉煌,映照着春天的色彩。
宫殿如仙山般高耸,龙口叼着吉祥的蜡烛,银色的宫殿直入青天。
紫色的烟雾环绕,黄色的云彩孤独升起,人们惊喜地仰望天空。
在云雾中,侍臣们恭敬地站立,如同白鹤一般挺拔。
雾气散去,霞光卷起,华丽的珠帘和翠绿的帷幕纷纷打开,美女们争先恐后地出现。
在花丛中,音乐声响起,皇帝出行,突然听到清脆的车驾声。
穿着貂皮大衣,戴着小帽,骑着随意的马匹,我仍记得年轻时的豪放不羁。
现在面对这山城皎洁的月光,只剩下深深的叹息。

注释

元夜:元宵之夜。
辉映:照亮。
鳌冠:宫殿顶部像龟背。
银阙:银色宫殿。
侍臣:宫廷官员。
鹄立:像天鹅一样站立。
鸣清跸:清脆的皇家车驾声。
貂裘:贵族服装。
少年豪逸:年轻时的豪放。
山城皓月:山城中的明亮月光。
叹息:感慨或遗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上元(中国传统节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夜晚的景象。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场盛大的灯火节目中。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这几句勾勒出的是元宵节那夜,京城中的灯火通明,照耀着初春的气息。"上都"指的是当时的首都,其繁华与热闹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接下来的"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则是对灯火节目的进一步描绘。鳌鱼和龙都是吉祥的象征,它们戴着精美的装饰(“鳌冠”、“龙衔”),点缀在山形的布置之中,显得神秘而庄严。而"银阙凌空碧"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致,仿佛有一座银色的宫殿悬浮于蓝天之上。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这里诗人转向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紫色和黄色的云彩交织在一起,人们仰望着这份美好,仿佛能与天上的太阳相连。

以下几句则是对宫廷生活的一种描绘。"□云里,□□□□,侍臣□□鹄立。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这里的"□"表示诗中原有字词已无法辨认,但从上下文来看,这部分应该是在描绘宫廷中的某个场景,侍臣们站在云雾缭绕之中,珠帘被拉开,一幅幅翠绿色的幕布在竞相展现。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这里则是对一种突如其来的声响的描写。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突然响起,这可能是一场盛大的车驾队伍正经过。

最后几句"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 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穿着貂皮大衣,小巧的帽子随风飘扬,诗人回想起年轻时的豪迈与放荡。但现在,当他面对着山城之下皎洁的月亮,只能发出无尽的叹息。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盛况,也通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好事近(其二)

彩舰载娉婷,宛在玉楼琼宇。

人欲御风仙去,觉衣裳飘举。

玉京咫尺是蓝桥,一见已心许。

梦解汉皋珠佩,但茫茫烟浦。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好事近(其四)

清唱动梁尘,窈窕夜深庭宇。

一笑满斟芳酒,看霞觞争举。

弓靴三寸坐中倾,惊叹小如许。

子建向来能赋,过凌波仙浦。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好事近(其一)和侯监丞

五载复相逢,俱被一官驱役。

惊我雪髯霜鬓,只声香相识。

翠帷珍重出笙歌,醉迟迟春日。

亲到鹊桥津畔,见天机停织。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好事近(其五)成都赏山茶,用路漕韵

萧寺两株红,欲共晓霞争色。

独占岁寒天气,正群芳休息。

坐中清唱并阳春,写物妙诗格。

霜鬓自羞簪帽,叹如何抛得。

形式: 词牌: 好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