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中岁月匆匆、时光易逝的感慨。"人生四十未全衰"一句,通过对比自己尚未到达的衰老状态和实际上已经出现的白发,强调了时间流逝的无情。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短暂的一种哀叹,也是对社会现实中人生苦短的深刻感悟。
"我为愁多白发垂"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痛楚,表明了他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烦恼而导致的早衰。这里的"愁"字,是对诗人内心状态的精准描绘,它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困扰,更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压力、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致。
最后两句"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通过对比诗人自己和水边的白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中生物无忧无虑状态的向往。白鹭的形象,在这里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垂丝"二字,则是在强调这种状态的和谐与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人生苦短和自然界生物之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种深刻思考。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龙门涧下濯尘缨,拟作闲人过此生。
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隼旟归洛知何日,鹤驾还嵩莫过春。
惆怅香山云水冷,明朝便是独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