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领在边塞之地的景象和心境。开篇“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写出了边关险要的地理特征,九原指的是长城附近的九个山头,临近得水,双足即战马的两腿,是重城中的坚固守备。紧接着,“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表现了将领对随行士兵的关心和同情,儒老指的是年迈的士兵,将军独自允许他们缓慢前进,而年轻力壮者则一同策马并行,体现了一种对待下属的慈爱之心。
第三句“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了边塞的荒凉与广阔。细丛可能是指灌木丛生的景象,榆塞即榆树成林的边塞之地;高点雁山则形容远处山峰在晴空中的清晰轮廓。
最后两句“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表达了对君主圣明和战争无常的感慨。炎汉可能指的是南方的暖热气候,圣主嗤之则是赞颂君主能够理解民众的疾苦;而“无心自勒兵”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无心意味着无意中、不愿看到,而自勒兵则是指军队自行约束或收敛,可能隐含了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边塞之景和将领的情怀,展现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士兵们相互之间的人情温暖,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君主的赞美。
不详
旅棹依遥戍,清湘急晚流。
若为南浦宿,逢此北风秋。
云月孤鸿晚,关山几路愁。
年年不得意,零落对沧洲。
□□□□□□□,□□□□□□□。
风里浪花吹更白,雨中山色洗还青。
海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
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
生度鬼门关。
雪面淡眉天上女,凤箫鸾翅欲飞去。
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