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茕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怀念共同的道理,以美好的梦想为镜鉴。
多么美妙的选择,声誉和功绩遍于四方。
贤能之人等待机会提升,百姓渴望安康。
看待他人如同亲子,爱护他们如同对待自身伤痛。
倡导学习,鼓励诵读讨论,田野间推动农耕纺织。
虚假的名声不可伪装,清晰的智慧不可遗忘。
追求名利容易显露,坚守正直品德自然彰显。
处理诉讼务必公正,教育民众贵在常规。
怜悯孤寡,关爱老人,扶持弱小,安定强大。
各自努力完成使命,明白我关怀天下。

注释

眷言:怀念。
思:思考。
共理:共同的道理。
鉴梦:以梦为鉴。
维良:保持善良。
推择:选择。
声绩:声誉和功绩。
黎献:百姓。
伫康:期待安康。
视人:看待他人。
如子:如同亲子。
爱人:爱护他人。
如伤:如同对待自己的伤痛。
讲学:倡导学习。
诵论:诵读讨论。
虚誉:虚假的名声。
饰:伪装。
清知:清晰的智慧。
忘:遗忘。
求名迹:追求名利。
自彰:自然显现。
讼狱:诉讼。
情:公正之情。
教民:教育民众。
贵有常:贵在常规。
恤茕:怜悯孤寡。
存老:关爱老人。
抚弱:扶持弱小。
绥强:安定强大。
祗命:完成使命。
眷万方:关怀天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皇帝李隆基所作,名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在这首诗中,李隆基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为一国之主对待民、治国的深刻思考和理想。

"眷言思共理"一句,表现了皇帝希望与臣民共同探讨国家大计的愿望。接着的"鉴梦想维良"则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展望。"猗欤此推择"表明在选拔人才时应当公正无私,而"声绩著周行"则强调了施政之功绩应广为人知。

诗中还提到了贤能之士的进用与黎民的安康,以及视民如子、爱民如伤的情怀。通过"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皇帝鼓励学习和农事,强调教育与农业的重要性。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醒不要追求虚名,而是要保持清廉之心。同时,求取功名虽易,但保持德行则更为关键。对于讼狱,皇帝主张以情理解,而教化民众,则贵在有常。

最后几句"恤茕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展现了皇帝对待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对臣僚的期望与信任,表达了一种广博而深远的政治理念。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隆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个理想君主的治国哲学和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赐道士邓紫阳

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

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

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

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形式: 五言律诗

鹡鸰颂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

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

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

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

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

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

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

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

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

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形式: 四言诗 押[鱼]韵

好时光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形式: 词牌: 好时光

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

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

棠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

德比代云布,心如晋水清。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