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夏日炎热的体验和对清凉的渴望。首句“小年不畏暑”展现了年轻时的活力,即使酷暑也能抵抗前行。然而随着岁月增长,“中岁得早衰”,身体逐渐不敌高温,难以忍受炎热。“炎官不贷人”形象地表达了酷暑的无情,而“焦火十日久”则写出持续的热浪使人疲惫不堪。
转折点在于“一凉谢天公”,诗人期盼着凉爽的到来,这如同天公的援手。接着,诗人欣喜于檐头的雨水洗涤了柳树,带来了阴凉,得以“便荫赤藤簟,来倾碧筒酒”。他享受着这份片刻的舒适,感叹人生如鱼在笱,虽有困顿但也自由自在。
最后,诗人与友人相遇,借酒浇愁,以“相逢取意醉,是名无何有”表达在平淡生活中的惬意与超脱。他自称为“江南叟”,身处太平盛世,心境却如老者般淡然,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微感受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