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住亦无依去是闲,何心终恋此林间。
片云孤鹤东西路,四海九州多少山。
静坐趁凉移树影,兴随题处著苔斑。
秋来洗浣行衣了,还尔邻僧旧竹关。
诗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住亦无依去是闲,何心终恋此林间"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纷争的淡漠,以及对自然山水之情的留恋。这里的“林间”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远离尘嚣、与自然合一的心灵境界。
接着的"片云孤鹤东西路,四海九州多少山"两句,则是诗人对广阔天地的一种感慨。"片云"和"孤鹤"都是寂寞漂泊之象,而"东西路"和"四海九州"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在这样的描述下,诗人的心胸也仿佛变得宽广无垠。
"静坐趁凉移树影,兴随题处著苔斑"两句,是对诗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描绘。"静坐趁凉"表明了他享受清凉和宁静的能力,而"兴随题处著苔斑"则显示出他的文思泉涌,他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写作的灵感。
最后的"秋来洗浣行衣了,还尔邻僧旧竹关"两句,是对即将到来的秋天和诗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展望。"秋来洗浣行衣了"意味着季节更迭,自然界在不断变化,而"还尔邻僧旧竹关"则表明了诗人与邻近的僧侣之间的情谊,以及他对那座老竹关的依恋。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大圣威灵地,安公宴坐踪。
未知长寂默,不见久从容。
塔影高群木,江声压暮钟。
此游幽胜后,来梦亦应重。
中元斋醮后,残烬满空坛。
老鹤心何待,尊师鬓已乾。
幡灯古殿夜,霜霰大椿寒。
谁见长生路,人间事万端。
高眠当圣代,云鸟未为孤。
天子徵不起,闲人亲得无。
猿猱狂欲坠,水石怪难图。
寂寞荒斋外,松杉相倚枯。
先生居处所,野烧几为灰。
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回。
地宁销志气,天忍罪清才。
古木霜风晚,江禽共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