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留别道友

住亦无依去是闲,何心终恋此林间。

片云孤鹤东西路,四海九州多少山。

静坐趁凉移树影,兴随题处著苔斑。

秋来洗浣行衣了,还尔邻僧旧竹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生活无依靠,离开也等同清闲,为何总眷恋这林中景致。
如同片云和孤独的鹤,各奔东西,天下之大,山川无数。
静坐乘凉,树影随着时间推移变换,兴致所至,随意题诗留下青苔的痕迹。
秋天到来时,洗净远行的衣物完毕,再次回到邻近僧侣那熟悉的竹门旁。

注释

住亦无依:生活没有可靠的依托。
去是闲:离开也显得悠然自得。
何心:为何。
终恋:始终眷恋。
片云孤鹤:形容人如片云般漂泊,如孤鹤般孤单。
东西路:比喻各奔前程。
四海九州:泛指全中国,意即到处。
多少山:形容山川众多。
静坐:静静地坐着。
趁凉:乘凉。
移树影:树影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题处:题写诗词的地方。
著苔斑:留下青苔的斑点,暗示时间的痕迹。
秋来:秋季来临。
洗浣:洗涤。
行衣:旅行的衣物。
了:结束,完毕。
还尔:回到。
邻僧:邻近的僧人。
旧竹关:以前的竹制院门,这里代指寺院。

鉴赏

诗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住亦无依去是闲,何心终恋此林间"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纷争的淡漠,以及对自然山水之情的留恋。这里的“林间”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远离尘嚣、与自然合一的心灵境界。

接着的"片云孤鹤东西路,四海九州多少山"两句,则是诗人对广阔天地的一种感慨。"片云"和"孤鹤"都是寂寞漂泊之象,而"东西路"和"四海九州"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在这样的描述下,诗人的心胸也仿佛变得宽广无垠。

"静坐趁凉移树影,兴随题处著苔斑"两句,是对诗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描绘。"静坐趁凉"表明了他享受清凉和宁静的能力,而"兴随题处著苔斑"则显示出他的文思泉涌,他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写作的灵感。

最后的"秋来洗浣行衣了,还尔邻僧旧竹关"两句,是对即将到来的秋天和诗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展望。"秋来洗浣行衣了"意味着季节更迭,自然界在不断变化,而"还尔邻僧旧竹关"则表明了诗人与邻近的僧侣之间的情谊,以及他对那座老竹关的依恋。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经安公寺

大圣威灵地,安公宴坐踪。

未知长寂默,不见久从容。

塔影高群木,江声压暮钟。

此游幽胜后,来梦亦应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经吴平观

中元斋醮后,残烬满空坛。

老鹤心何待,尊师鬓已乾。

幡灯古殿夜,霜霰大椿寒。

谁见长生路,人间事万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经费徵君旧居

高眠当圣代,云鸟未为孤。

天子徵不起,闲人亲得无。

猿猱狂欲坠,水石怪难图。

寂寞荒斋外,松杉相倚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经贾岛旧居

先生居处所,野烧几为灰。

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回。

地宁销志气,天忍罪清才。

古木霜风晚,江禽共宿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