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

元翁作颂鲁公书,峭壁云烟万古垂。

三绝堂前月浸碧,两峰亭下草生悲。

英风义概有存者,流水高山谁会之。

便使中原归赵璧,磨崖再勒中兴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元翁创作赞歌,鲁公书法如峭壁云烟,千年流传。
三绝堂前,月光映照碧绿,两峰亭下,草木生长似乎带着哀伤。
英雄的风范和高尚的情操尚有人记得,但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又有谁知?
即使让中原重归赵国的美玉,也要在石崖上刻写下复兴的碑文。

注释

元翁:指元代某位翁姓作者。
鲁公:可能指宋代书法家颜真卿,因其封爵为鲁郡公。
峭壁云烟:形容书法笔力雄劲,如峭壁上的云烟般飘逸。
垂:流传。
三绝堂:可能指某个名胜古迹或书房。
月浸碧:月光照亮的碧绿色景致。
两峰亭:可能是有两座山峰的亭子。
悲:哀伤,这里可能象征历史沧桑。
英风义概:英雄的气概和高尚的节义。
存者:尚存于世的人。
流水高山:比喻知音难觅,出自《列子·汤问》。
会:理解,领会。
中原:古代中国中部地区。
赵璧:比喻珍贵的物品或人才。
磨崖:石崖上。
中兴碑:记载国家复兴事迹的碑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赞美之情。"元翁作颂鲁公书"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而"峭壁云烟万古垂"则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历久弥新的意境。

"三绝堂前月浸碧,两峰亭下草生悲"这两句诗,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带有淡淡哀愁的情感。这里的"三绝堂"、"两峰亭"都是实指,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接着的"英风义概有存者,流水高山谁会之"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文化精髓的追寻与思考,以及对那些能够理解和传承这些精神的人的赞叹。

最后两句"便使中原归赵璧,磨崖再勒中兴碑"则是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举例,表达了对于国家安定、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以及对那些能够致力于此并留下痕迹的人物的敬意。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失深邃,情感丰富而又蕴含哲理,是一篇颇有古典韵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

庄崇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宝祐五年(一二五七)曾游浯溪,事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三

  • 籍贯:长沙(今属湖南)

相关古诗词

次许宰普惠院祈雨韵

华鲸呼客响修廊,杖履来游薝卜堂。

?堵擎天光缭绕,远山排闼翠昂藏。

高僧宴坐须髯古,县尹新题诗句香。

唤雨雨来端有验,会看行旅不赍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题长洲张氏舍壁

昔年随牒佐边侯,愁望长安向戍楼。

今日衰颓来泽国,又看烽火照长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和吴正仲观李廷圭墨

赖召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

竟誇削木真馀事,却笑磨人得永年。

三友不居毛颖后,五车仍在褚生前。

祇愁公子从医说,火煅生分不直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

力辞富贵回天上,不事楼台起宅中。

问道但怀重舍盖,对优宁兴独延崇。

精神宛似初平蔡,信宿那应久在东。

帝念中兴思旧德,未容高枕北窗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