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文伯暑时五首(其二)麈尾

麈髦副白玉,挥弄柔毵毵。

不独效击拂,与君为指南。

诸生临广坐,辩口剧春蚕。

此物为解纷,吾常见不谈。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麈毛装饰着白玉,轻轻挥动如细软的柳丝。
它不仅用于拂尘,更是为你指引方向。
众多学子围坐宽敞的厅堂,辩论之舌犹如春天的蚕丝纷飞。
这物件能化解纷争,但我常常目睹,无需多言。

注释

麈髦:古代用麈(鹿一类动物)尾制成的拂尘。
白玉:象征纯洁或贵重。
毵毵:形容毛发细长的样子。
击拂:拂拭,也指辩论。
指南:指引方向,比喻指导。
诸生:众多学生。
辩口:能言善辩的口才。
剧春蚕:像春天忙碌的蚕吐丝一样。
解纷:调解纠纷,解决争端。
常见:经常看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和李文伯暑时五首(其二)麈尾》。诗中,黄庭坚以麈尾为题材,通过描绘麈尾的白玉装饰和柔软的鬃毛,形象地展现了其精致与细腻。他不仅赞美麈尾的使用价值,如击拂和指引的作用,还将其与学子们在广座上辩论的情景联系起来,比喻学子们的言辞如同春蚕吐丝般丰富和生动。最后,诗人强调麈尾在解决纷争中的作用,虽然常见,但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生动,通过日常物件寄寓哲理,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特色,即寓言于物,寓意深远。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

初侯一亩宫,风雨到卧席。

前日筑短垣,昨日始封植。

平生岁寒心,乐见岁寒色。

翩翩佳公子,为致一窗碧。

忆公来相居,筮吉龟墨食。

人言陋如何,我自适其适。

白眼对俗徒,醉帽坐敧侧。

人知爱酒耳,不解心得得。

阿堵绝往还,此君是宾客。

清风吹月来,欢甚齿折屐。

有节似见圣,无言谅知默。

数回长者车,犹恨地未僻。

阴雨打叶时,曲肱自宴息。

心游万物初,何处寻辙迹。

从来修竹林,乃是逸民国。

形式: 古风

和舍弟中秋月

高秋摇落四十五,清都早霜凋桂丛。

纤尘不隔四维净,寒光独照万象中。

少年气与节物竞,诗豪酒圣难争锋。

桓伊老骥思千里,尚能三弄当清风。

广文陋儒懒于事,浩歌不眠倚梧桐。

百忧生火作内热,何时心与此月同。

后生晚出不勉学,从汉至今无扬雄。

天马权奇大宛种,吾家阿熊风骨耸。

言诗已出灵运前,行身未闻孟轲勇。

明窗文字不取读,蜘蛛结网尘堆壅。

少壮几时夏已秋,待而成人吾木拱。

怜汝起予秋月篇,我衰安得笔如椽。

但使樽中常有酒,不辞坐上更无毡。

把诗问字为汝说,便当侯家歌舞筵。

形式: 古风

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其二)

当年游侠成都路,黄犬苍鹰伐狐兔。

二十始肯为儒生,行寻丈人奉巾屦。

千江渺然万山阻,抱衣一囊遍处处。

或持剑挂宰上回,亦有酒罢壶中去。

昨来禅榻寄曲肱,上雨傍风破环堵。

何时鲲化北溟波,好在豹隐南山雾。

形式: 古风

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其一)

范侯来寻八桂路,走避俗人如脱兔。

衣囊夜雨寄禅家,行潦升阶漂两屦。

遣闷闷不离眼前,避愁愁已知人处。

庆公忧民苗未立,旻公忧木水推去。

两禅有意开寿域,岁晚筑室当百堵。

他时无屋可藏身,且作五里公超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