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刹桥和陶渊明韵

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

钟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

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

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俗驾何时回,为尔谢松菊。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天不见山,胸中积满尘土。
年岁渐长心更坚韧,清闲游玩如同往昔。
钟山草堂历史悠久,常因自身卑微而遗憾。
更何况身处美景之地,连牛马都感受不到风的阻隔。
匆匆忙忙询问归途,每日忙碌于公事劳役。
陶渊明宁可种秫米,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石桥横跨淮河水,岔路口在此分开。
何时能摆脱世俗束缚,只为松菊回归田园。

注释

一日:一天。
胸次:胸中。
尘土:尘埃。
志益壮:志向更加坚定。
清游:清闲游玩。
畴昔:过去的日子。
微翮:微小的翅膀,比喻自己地位卑微。
佳丽地:美丽的风景之地。
牛马风不隔:形容风景优美,连牛马都感觉不到风的存在。
遑遑:匆忙的样子。
征路:旅途。
秫:高粱,这里指代田园生活。
五斗易:五斗米换官职,比喻为了微薄的俸禄而改变志向。
石桥跨淮水:石桥横跨在淮河上。
岐路:岔路口,象征选择。
俗驾:世俗的束缚。
松菊:象征隐逸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题目为《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刃桥和陶渊明韵》。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没有看到心仪的山川,而内心却积累了许多世俗的烦恼。这里的“山”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的理想或精神寄托。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的志气反而更加坚定,他希望能够像过去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自然之美。

"钟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这两句提到的是陶渊明的钟山草堂,这里“每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身体力量不足以实现理想境界的遗憾。微翮(小翼)是比喻自己能力有限,无法飞翔。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即使有牲畜经过,也不会破坏这份宁静和美好。

接下来的几句“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是对出行途中询问道路、承担官职任务的描写,以及对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诗人描述了自然景观,通过具体的地理标志性建筑,如石桥跨越淮河,强调了自己所在之地的美丽。

最后两句“俗驾何时回, 为尔谢松菊”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以及感激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理想的人。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体会。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七月丙辰迎土山龙王入郛

秋阳皓皓人皆苦,安得清风扫残暑。

河流欲断泉脉乾,一望高田变焦土。

洮湖白龙迎入城,行道烧香入亭午。

青天已响阿香车,平地未见商羊舞。

昔时曾说雨催诗,今朝还要诗催雨。

愿龙速降神力澍甘霖,万落千村熟禾黍。

形式: 古风

九日邻翁招饮

佳节喜新霁,作意登南山。

兹山虽不高,亦足供跻攀。

平明放舟出,日暮骑马还。

行止不自由,寸步千里艰。

北邻朱公子,言笑破旅颜。

相与一樽空,徒得半日閒。

人生各憔悴,仕路复间关。

六十始平头,甲子须循环。

粲粲黄金花,才见秋一斑。

忍以发肤脆,犯此风霜顽。

何如归去来,期我岩壑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九日客中

菊糕萸蟹年年有,未信今年此地无。

一瓻新酿正三白,幸是杖头钱可沽。

客况凄凉宦情薄,釜欲生鱼门罗雀。

未能早赋归田园,白酒黄鸡差自乐。

户曹司马村校书,相呼径诣黄公垆。

满头插菊把茱萸,强歌强舞醉相扶,何必更画豳风图。

形式: 古风

三叠(其四)

饱吃芹宫饭,饥寒未迫身。

公侯方重老,妻子莫忧贫。

踪迹新丰客,心期画邑人。

皇荂歌一曲,聊以和阳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