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丙辰迎土山龙王入郛

秋阳皓皓人皆苦,安得清风扫残暑。

河流欲断泉脉乾,一望高田变焦土。

洮湖白龙迎入城,行道烧香入亭午。

青天已响阿香车,平地未见商羊舞。

昔时曾说雨催诗,今朝还要诗催雨。

愿龙速降神力澍甘霖,万落千村熟禾黍。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日阳光强烈,人们都感到酷热难耐,哪里能有清风驱散剩余的暑气。
河流干涸,泉水枯竭,一眼望去,高高的田地变成焦黄的土地。
洮湖中的白龙迎接进城,人们在正午时分沿途烧香进入亭子。
青天上空传来阿香车的声音,但地面还未见到商羊(传说中预报雨的神兽)起舞。
过去常常说雨水激发了诗兴,如今却希望诗能催生雨水。
恳请龙神迅速施展神力,降下甘霖,让万千村落的庄稼都能丰收。

注释

秋阳:秋天的阳光。
皓皓:明亮耀眼。
皆苦:都感到苦热。
断:干涸。
泉脉:泉水源头。
乾:干枯。
焦土:干旱的土地。
洮湖:湖泊名。
白龙:传说中的白龙。
行道:道路。
亭午:正午。
阿香车:神话中的声音。
商羊:古代预报雨的神兽。
昔时:从前。
催诗:激发诗兴。
今朝:现在。
神力:神奇的力量。
澍甘霖:降下大量雨水。
熟禾黍:使庄稼成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干旱的夏日景象,诗人通过对秋天阳光的描述,反映出人们对于凉爽气候的渴望。"安得清风扫残暑"表达了这种心愿,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急切的情绪。

接下来的几句“河流欲断泉脉乾,一望高田变焦土”生动地展示了干旱的严重性,河流几乎干涸,山泉也快要枯竭了。高田上的作物已经变得焦黄,这些形象都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干旱的忧虑。

"洮湖白龙迎入城,行道烧香入亭午"则是说到了一个特定的仪式,即迎接龙王的活动,以求得雨水。这里的“白龙”可能是指龙王的象征,而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这一部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崇拜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宗教或迷信的仪式来改变不利的气候条件。

"青天已响阿香车,平地未见商羊舞"这两句似乎是在描述一种期待中的景象。阿香车可能是某种神明的象征,而商羊舞则是一种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人们舞蹈。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天气的渴望,以及通过宗教活动来呼唤风雨的一种信念。

最后两句"昔时曾说雨催诗,今朝还要诗催雨。愿龙速降神力澍甘霖,万落千村熟禾黍"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召唤雨水的愿望。这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感表达,即通过文学创作来影响自然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和对自然力的无奈。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非常弱,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以求得生存所需的雨水。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九日邻翁招饮

佳节喜新霁,作意登南山。

兹山虽不高,亦足供跻攀。

平明放舟出,日暮骑马还。

行止不自由,寸步千里艰。

北邻朱公子,言笑破旅颜。

相与一樽空,徒得半日閒。

人生各憔悴,仕路复间关。

六十始平头,甲子须循环。

粲粲黄金花,才见秋一斑。

忍以发肤脆,犯此风霜顽。

何如归去来,期我岩壑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九日客中

菊糕萸蟹年年有,未信今年此地无。

一瓻新酿正三白,幸是杖头钱可沽。

客况凄凉宦情薄,釜欲生鱼门罗雀。

未能早赋归田园,白酒黄鸡差自乐。

户曹司马村校书,相呼径诣黄公垆。

满头插菊把茱萸,强歌强舞醉相扶,何必更画豳风图。

形式: 古风

三叠(其四)

饱吃芹宫饭,饥寒未迫身。

公侯方重老,妻子莫忧贫。

踪迹新丰客,心期画邑人。

皇荂歌一曲,聊以和阳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下寿

六十本下寿,皤然成秃翁。

系舟贞女濑,窃禄素王宫。

暮随太守车,朝迓御史骢。

我马劣难骑,却与无马同。

老病厌徒步,足力亦易穷。

将以马易牛,归耕田园中。

圣人有遗训,吾不如老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