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二首(其二)

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

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

翻译

风在呼啸,似乎命令着山中的鬼魅为其服务,月光映照下,衡山上的薇草结出了花朵。
江水温暖,游人探寻着珍贵的瑶草;洞穴幽深,隐士吞咽着仿佛丹霞般绚烂的仙药。

注释

风:自然界的风。
呼:大声作声,这里指风声。
山鬼:传说中居住在山中的鬼神。
服役:听从命令,做事。
月:月亮。
照:照射,照亮。
衡薇:衡山上的薇草,薇草常用于象征高洁或隐逸。
结花:开花,结出花朵。
江:大河,这里泛指水流。
暖:温暖的。
客:游客,旅人。
寻:寻找。
瑶草:神话中的仙草,象征着不凡与珍贵。
洞:山洞,洞穴。
深:深远,深邃。
人:指修行者或探险者。
咽:吞咽,这里可能比喻吸收或体验。
丹霞:红色的云霞,也指绚丽的自然景观,这里可能象征仙药或神秘的力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作品,名为《仙岩二首·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风呼山鬼服役"一句,以“风呼”来形容山中幽深的氛围,"山鬼"则是古人心目中的神秘存在,这里通过“服役”的动作,将山鬼描绘得既神圣又勤劳。这样的构想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尊重。

"月照衡薇结花"接着上句,月光如水般洒落在“衡薈”(一种草本植物)之上,使其“结花”,这里的意境清新脱俗,不仅写出了夜晚山中的宁静,更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捕捉。

"江暖客寻瑶草"一句,转换了场景,从山中来到了江边。"江暖"意味着季节的更迭和气候的温热,而“客寻瑶草”则展现了一种游子对仙草(传说中的灵药)的向往,这里“瑶草”的寓意深远,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可看作是对于精神寄托的渴望。

"洞深人咽丹霞"最后一句,继续了江边的情景。"洞深"写出了山中洞穴的幽深,而“人咽丹霞”则是一种奇特的描写方式,“咽”字用得极妙,既形容了诗人在深邃洞中对美景的吞吐感受,也象征着他与大自然之间的默契交流。"丹霞"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在这里不仅是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以及他那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86)

王贞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字:有道(875—958)
  • 号:灵溪
  • 籍贯: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
  • 生卒年:895

相关古诗词

入塞

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

新除羽林将,曾破月支兵。

惯历塞垣险,能分部落情。

从今一战胜,不使虏尘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太阳虽不照,梁栋每重阴。

白发未逢媒,对景且裴回。

别酒莫辞今夜醉,故人知我几时来。

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

形式: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

雉堞临朱槛,登兹便散愁。

蝉声怨炎夏,山色报新秋。

江转穿云树,心闲随叶舟。

仲宣徒有叹,谢守几追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郡将虽乘马,群官总是驴。

形式: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