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以深沉的情感和高雅的文笔,悼念了一位在四纪(四十年)中声名显赫、在三朝(三个朝代)中道义备受尊崇的先贤。诗人通过“微言真自乐,博识更谁论”两句,表达了对逝者智慧与见识的高度赞扬,认为其言论虽细微却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学识广博无人能及。接下来,“翰墨馀千载,哀荣付九原”则将逝者的文字遗产比作千年流传的墨迹,其哀荣寄托于九泉之下,暗示了对逝者作品永恒价值的认可与怀念。
最后,“松杉倚幢节,愁绝暮烟昏”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松树与杉树仿佛支撑着幢节(古代仪仗的一部分),在昏暗的暮烟中显得格外愁绝,形象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怀念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典雅,通过对逝者生前贡献的追忆与对其精神遗产的赞美,展现了对逝者的崇高敬意和无尽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