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通州通判刁国博

古郡见郎山,海云遮一半。

阳乌出沧波,光彩临砚桉。

小吏抱牍来,磨墨为点窜。

岂以岛屿人,百事皆漫漫。

朝廷通守任,不使守专断。

是恐缪其才,民劳乃生乱。

辛勤虽然多,鱼蟹莫知算。

夜月上蓬瀛,偷閒举杯看。

因行计较足,少别休兴叹。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翻译

我来到古老的郡城,望见郎山被海云遮掩了一半。
太阳从沧海上升起,它的光芒洒在砚台上。
小官吏抱着公文前来,磨墨准备批阅和修改。
怎能因为这里是海岛,就认为一切事务都散漫无序。
朝廷委派官员管理,防止他们独断专行。
这是为了防止官员误用职权,百姓劳累可能导致动乱。
尽管工作辛苦繁重,但鱼蟹之事无需计算。
夜晚月光照亮蓬莱仙境,我借此偷得片刻闲暇举杯欣赏。
行走间思考已足够,少有的分别无需过多感叹。

注释

郎山:指地名,可能是一座山。
阳乌:太阳的代称。
沧波:深青色的海浪。
砚桉:砚台。
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片。
缪其才:误用才能。
鱼蟹:比喻小事。
蓬瀛:泛指仙境,如蓬莱、瀛洲。
计较:思考,斟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刁国博前往通州任职的情景。首句“古郡见郎山,海云遮一半”展现了通州古老而壮丽的风貌,山峦被海云半遮,显得神秘而深沉。接下来,“阳乌出沧波,光彩临砚桉”以日出沧海的景象烘托出刁国博即将开始的新职务,暗示其责任重大。

“小吏抱牍来,磨墨为点窜”通过日常公务的细节,表现了刁国博将要处理政务的繁忙,同时也暗含对他的敬意。诗人提醒他:“岂以岛屿人,百事皆漫漫”,意在告诫他不要因为地处偏远而放松职责,强调朝廷对他的期望和对百姓福祉的重视。

“朝廷通守任,不使守专断”进一步阐述了朝廷的意图,即通过监督防止地方官员独断专行,确保公正治理。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刁国博辛劳工作的理解,但也指出应谨慎行事,以免因疏忽导致民乱。

最后两句“夜月上蓬瀛,偷閒举杯看”描绘了刁国博在忙碌之余,借月色暂作休息,诗人借此机会与他共饮,表达离别之际的感慨。“因行计较足,少别休兴叹”劝慰友人,尽管工作繁重,但只要妥善处理,离别之痛也就不至于过于沉重。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勉励,也有对地方治理的深思,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深厚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通判太博

相见不在久,见久未必亲。

无为岁月浅,岂不胶漆均。

犹嗟欲别日,事叠如排鳞。

安得独携酒,远送秋水滨。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通判黄国博入浙

西风半空鸣且号,吴天点破吴鸿高。

东溪车马走送客,白露衰兰轻若毛。

客当西归乃东去为何,欲及八月十五夜观洪涛。

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

却来广陵愿相见,拍手大笑倾新醪。

一饮一石无一钱,莫管寒近脱弊袍。

脱袍准酒不惜醉,天意未必冻我曹。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送郭功甫还青山

来何迟迟去何勇,羸马寒僮肩竦竦。

昨日弃为梅福官,扁舟早胜大夫种。

负经不厌关山遥,访我犹将岁月恐。

得言会意若秋鹰,反翅归飞轻饱氄。

明朝到家年始开,椒花寿酒期亲捧。

何当交臂须强行,莫作区区事丘垄。

形式: 排律 押[肿]韵

送钱驾部知邛州

细雨梅初熟,轻寒麦已秋。

路危趋剑道,梦稳过刀州。

秦栗非吴食,巴粳类越畴。

当垆无复旧,试似长卿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