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事

心不融明遂启疑,源流本末致交驰。

谷何尝响人相唤,岸几曾行舟自移。

枉直万端明似镜,是非一著错如棋。

磨心拔去谁能转,试问诸公知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内心疑惑难以明了,源头与流变交错复杂。
山谷从未因人声而喧闹,岸边也未见舟行自移踪迹。
世间曲直如同明镜般清晰,但一旦判断失误就像下棋落子。
磨砺内心,去除杂念,谁能使之转动?试问各位是否明白这道理?

注释

心:内心。
融:融合,理解。
疑:疑惑。
源流:源头和流变。
本末:根本和末梢。
致:导致,造成。
交驰:交错,纷乱。
谷:山谷。
何尝:未曾。
响:发出声音。
人相唤:人声喧哗。
岸:河岸。
舟自移:舟自行移动。
枉直:曲直,是非。
万端:多种情况,各种曲折。
明似镜:像镜子一样明亮清晰。
错如棋:错误如同下棋落子。
磨心:磨砺内心。
拔去:去除。
谁能转:谁能使之改变。
试问:请问。
诸公:各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华岳的作品,名为《述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探讨人生哲理的诗篇。

“心不融明遂启疑”,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不解,其中“心不融明”暗示着一种认识上的隔阂,“遂启疑”则是这种隔阂所引发的怀疑态度。

“源流本末致交驰”,描绘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源流"指的是事物的起始和发展过程,"本末"则代表了事物的根本和终极,“致交驰”表明了这种发展最终导致的相互纠缠和复杂。

“谷何尝响人相唤,岸几曾行舟自移”,通过对山谷回声与河岸变迁的描写,诗人反映出事物的无常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这里的"谷何尝响"表达了声音在山谷间的回荡,而"人相唤"则是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互相呼唤;"岸几曾行舟自移"则形象地展示了河岸的变迁和船只随之移动的情景。

“枉直万端明似镜,是非一著错如棋”,诗人借用"枉直"(曲折与直线)的对比来探讨世事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是非判断的困难。“万端明似镜”形象地表达了事物错综复杂却又清晰可见的情状,“是非一著错如棋”则强调了判断的艰难和可能出现的错误。

“磨心拔去谁能转,试问诸公知不知”,诗人在这里提出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修养的挑战。“磨心拔去”意味着要通过努力去除内心的杂念,“谁能转”则是对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的提问;“试问诸公知不知”则是在询问读者或者旁人是否了解这一点。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景物描写,探讨了事物变化、人心复杂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士大夫对于内外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在面对世间万象时所展现出的超然态度和智慧。

收录诗词(402)

华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字:子西
  • 籍贯:贵池(今属安徽)
  • 生卒年:1205

相关古诗词

郊饮

茅舍松棚隔小桥,碧帘斜挂竹篱腰。

猪头煮去和皮擘,牛肉秤来带骨烧。

村酒不图邀客醉,野花复喜向人娇。

归舟不用撑明月,只倩西风借晚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临清阁

阑干古木琐青葱,阑外檐花灼半空。

万里好山春黛碧,一溪流水暮霞红。

窗疏不碍东西月,帆过始知南北风。

试问支郎一樽酒,好天良夜与谁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勉冯著明

主忧臣辱已难堪,国事颠危况未安。

溺嫂临渊犹援手,斗人同室尚撄冠。

公如不唱从军乐,士亦恐歌行路难。

麟阁功名总劳苦,莫将行役作辛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勉赵法曹

银潢河海浸崆峒,君独轩昂万派中。

北鄙虎牢今子产,东山狼跋古周公。

固知鲁卫封同姓,合向燕秦策异功。

我欲誓江同击楫,中流不惜伴英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