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庶仙五十初度即席同唐须竹(其一)

未解平生因底事,华筵诗思不相通。

逢君县弧聊莞笑,垂老临觞偶自容。

竹塾午窗双总丱,梅花小阁一春风。

童心几皱恒河水,何必襄城问小童。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清初的文学家王夫之所作,题为《刘庶仙五十初度即席同唐须竹(其一)》。诗人以自我反思和对友人刘庶仙的祝贺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未解平生因底事”,诗人自问一生中究竟为何事奔波劳碌,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接着,“华筵诗思不相通”暗示了在热闹的宴会上,诗人的创作灵感并未与周围环境相契合,反映出诗人在世俗欢愉中仍保持独立的艺术追求。

“逢君县弧聊莞笑”描绘了诗人与刘庶仙相遇时的轻松微笑,尽管年事已高,但面对好友仍有欢愉之情。“垂老临觞偶自容”则表达了诗人即使在老年饮酒时,也能找到片刻的自我安慰。

“竹塾午窗双总丱,梅花小阁一春风”通过回忆童年在竹塾读书的场景,以及与梅花相伴的春日时光,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童心几皱恒河水,何必襄城问小童”,诗人以恒河比喻人生的沧桑变化,表示自己的心境虽如恒河般波澜壮阔,但并不需要向孩童寻求答案,表明了他内心的成熟和豁达。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又有对友情的真挚表达,体现了王夫之独特的文学风格。

收录诗词(1514)

王夫之(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夕堂。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字:而农
  • 号:姜斋
  • 籍贯: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 生卒年: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

相关古诗词

刘庶仙五十初度即席同唐须竹(其二)

半语逢人吞不得,于君烧烛耐春寒。

年华毂运有如此,谱样翻新孰与看。

但祝羲和留万转,长披黄袄到三竿。

华山呼取坠驴客,共说当年行路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闻极丸翁凶问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其一)

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

春浮梦里迷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

一线不留夕照影,孤虹应绕点苍烟。

何人抱器归张楚,馀有南华内七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闻极丸翁凶问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其二)

三年怀袖尺书深,文水东流隔楚浔。

半岭斜阳双雪鬓,五湖烟水一霜林。

远游留作他生赋,土室聊安后死心。

恰恐相逢难下口,灵旗不杳寄空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冬夕(其一)

夕风楮叶有清喧,片紫西收碧未圆。

河汉依微倾北户,流霜容与润高天。

寥寥空界魂孤往,鼎鼎长宵梦小年。

欲与禁寒邀白鹤,齐州不耐暝横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