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

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

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选址顺应自然,檀溪不再穿越
园林邻友相接,水竹环绕数家
正对南山景致,非因选址偏僻
草堂常晒太阳,兰舟日常游弋
世事远离内心,水中生活自在
闲时垂钓如太公,兴起时驾舟如子猷
我也是隐居之人,路过此处心生向往
腊月梅花残,初春柳色半青
鸟儿停歇随阳雁,鱼儿藏身缩项鳊
举杯向山简询问,这是否似习池边

注释

卜筑:选择建筑地点。
檀溪:地名,可能指溪流。
园庐:园林宅院。
偃曝:晒太阳。
兰枻:用兰花装饰的船舷。
中流:水流中央。
太公钓:指姜太公钓鱼。
子猷船:晋代王徽之的典故,形容随意出游。
幽栖:隐居。
习池:古代名胜,习池边有贤人雅士的活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世隔绝、心向道归的意境。卜筑因顺应自然,不需刻意雕琢,檀溪流过但不改变其本性,园庐间有二三好友相邻,水边竹林环绕数家。这样的环境设置,为诗人营造了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空间。

“直与南山对”表明居所面向南山,与自然形成一种呼应,而“非关选地偏”则强调这是顺其自然,不是刻意选择。草堂时而偃曝,兰枻日周旋,显示了诗人在此环境中的悠然自得与生活的从容不迫。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一句,则揭示了诗人的心态,即对外界事务保持距离,而内心却保持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闲垂钓线,如太公一般悠然自得;兴发舟船,如子猷般胸怀壮志。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表明诗人也是一个追求隐逸生活的人,对于过往的美好时光怀有敬慕之情。梅花在残腊月中绽放,柳色在半春天渐显,鸟儿随阳光飞翔,鱼儿藏匿于项鳊之间,都成为诗人眼中的风景。

最后,“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则是诗人在品酒之际,向山中隐者询问,自己的生活是否与那位修行者的生活相似。这一问,其实也是一种自问,是对自己选择的隐逸生活的一种肯定和赞叹。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

登临今古用,风俗岁时观。

地理荆州分,天涯楚塞宽。

百城今刺史,华省旧郎官。

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

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

献寿先浮菊,寻幽或藉兰。

烟虹铺藻翰,松竹挂衣冠。

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

传闻骑马醉,还向习池看。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晚憩支公室,故人逢右军。

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竹蔽檐前日,雨随阶下云。

周游清荫遍,吟卧夕阳曛。

江静棹歌歇,溪深樵语闻。

归途未忍去,携手恋清芬。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别业闻新制,同声和者多。

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

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

绮筵铺锦绣,妆牖闭藤萝。

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

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曲岛寻花药,回潭折芰荷。

更怜斜日照,红粉艳青娥。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同独孤使君东斋作

郎官旧华省,天子命分忧。

襄土岁频旱,随车雨再流。

云阴自南楚,河润及东周。

廨宇宜新霁,田家贺有秋。

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浮。

寄谢东阳守,何如八咏楼。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