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三月二十八日县大夫薛君宝臣过余芹溪精舍酒閒雨作时方苦旱喜而赋之

麦田日日起黄埃,官长忧民意不开。

底是山灵多妩媚,故驱风雨过江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金末元初时期,面对干旱的严峻局面,县大夫薛君宝臣访问诗人段克己的芹溪精舍,不期而遇的春雨带来了希望与喜悦。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写,表达了对雨水的期盼和对官员关注民生的赞许。

首句“麦田日日起黄埃”,生动地展现了干旱环境下麦田逐渐枯萎的景象,黄土飞扬,一片荒凉,预示着收成的不确定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境况。

次句“官长忧民意不开”,点明了官员薛君宝臣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他忧虑于民情未开,即民众的困境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或关注,体现了官员的责任感和社会关怀。

后两句“底是山灵多妩媚,故驱风雨过江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色彩。这里将山灵(自然界的神灵)描绘为多情而美丽的形象,它似乎被人间的疾苦所触动,特意派遣风雨过江而来,带来甘霖,解救干旱。这种浪漫化的表达,既寄托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表达了对官员善政的期待和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观的变化为线索,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官员行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收录诗词(183)

段克己(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菊庄。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 字:复之
  • 号:遁庵
  • 籍贯: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
  • 生卒年:1196~1254

相关古诗词

明日李生湛然见和仍韵答之(其一)

东风吹雨绝纤埃,尊酒相逢尽日开。

不是官閒公事少,此中能得几回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景纯浩然见过径饮成醉夜中雨作比近五鼓月色满空晓起书长语赠二子

退之方北归,见蠍即成喜。

东坡还泗上,铎声欣入耳。

而况羁旅中,解后遇知己。

东风淡荡百草芳,游丝飞絮白日长。

一杯相祝对流水,白酒微带溪芹香。

渔歌樵唱竟相属,不觉半山无夕阳。

醉卧山堂听山雨,冰雪对床挥夜语。

一镫照壁映悠悠,恰似孤舟泛青楚。

梦回酒醒明月高,风雨向来无处所。

人生哀乐本皆空,莫令身世如飞蓬。

形式: 古风

癸丑仲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感时怀旧情见乎辞

少年著意作中秋,手捲珠帘上玉钩。

明月欲上海波阔,瑞光万丈东南浮。

楼高一望八千里,翠色一点认瀛洲。

桂华徘徊初泛滟,冷溢杯盘河汉流。

一时宾客尽豪逸,拥鼻不作商声讴。

无何陵谷忽迁变,杀气黯惨缠九州。

生民冤血流未尽,白骨堆积如山邱。

比来几见中秋月,悲风鬼哭声啾啾。

遗黎纵复脱刀机,忧思离散谁与鸠。

回思少年事,刺促生百忧。

良辰不可再,金尊空相对。

明月恨更多,故使浮云碍。

照见古人多少愁,懒与今人照兴废。

今人古人俱可怜,百年忽忽如流川。

三军鞍马閒未得,镜中不觉摧朱颜。

我欲排云叫阊阖,再拜玉皇香案前。

不求羽化为飞仙,不愿双持将相权。

愿天早赐太平福,年年人月长团圆。

形式: 古风

楸花

楸树馨香见未曾,墙西碧盖耸孤棱。

会须雨洗尘埃尽,看吐高花一万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