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

河湟宿兵地,劲勇天下闻。

侵疆古甚炽,薄伐诗所云。

往今势且异,利害理颇分。

远以塘设险,遂轻甲屯云。

昔传尝胆国,能破怒蛙军。

越虽隔大江,吴遭若枯焚。

实由持阻懈,抉目悲伍员。

夫子负美才,议论高不群。

况有令兄弟,今亦贰河汾。

助守戒不虞,慎勿倚和獯。

张侯为刺史,大族独此君。

法明而不苛,可共饰以文。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翻译

河湟地区曾驻扎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勇猛闻名于世。
古代对边疆的侵犯非常激烈,这样的战争在诗文中常被提及。
从过去到现在,形势已经大不相同,利益与风险也有了明显的划分。
远处设置了防御工事,士兵们轻装集结,如云般密集。
昔日越国卧薪尝胆的故事,他们能打败愤怒的蛙军并非偶然。
虽然越国与吴国隔着长江,但吴国也曾遭受过严重的打击,如同烈火焚烧。
这都是因为放松警惕导致的,就像伍员那样,被迫离开祖国。
夫子您才华出众,见解高超,与众不同。
更何况您还有贤良的兄弟,如今他们也在河汾两地辅佐防守。
你们要时刻警惕,切勿轻信和缓的气氛,像对待獯狁一样谨慎。
张侯担任刺史,他是大族中的佼佼者。
法律严明但不苛刻,可以适当加以修饰,使其更加完善。

注释

河湟:古代地区名,今青海、甘肃一带。
劲勇:勇猛有力。
侵疆:侵犯边境。
炽:猛烈,强烈。
薄伐:轻微的征伐,此处指战争。
塘设险:设置水塘作为防御工事。
伍员: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因劝谏被流放,后回国复仇。
夫子:对有学问者的尊称。
贰:辅佐,协助。
和獯:指和平安宁的环境,这里比喻敌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通过对河湟地区的历史回顾,表达了对边防形势的深思。首句“河湟宿兵地,劲勇天下闻”描绘了该地士兵的勇猛,接着提到古代战争的频繁和诗文中提及的征伐。诗人指出,古今形势已变,应当理智分析利害,通过设置塘塞来防御,而非轻率出兵。

诗人引用“尝胆国”和“怒蛙军”的典故,警示不要因一时懈怠而重蹈覆辙,暗示了谢师直面临的挑战。接着提到谢师直的兄弟也在河汾地区担任要职,强调团结与警惕的重要性。诗人对谢师直寄予厚望,称赞他的才华和高尚品格,并提醒他作为地方官员应公正执法,既要严格又要适度,做到法度分明又不失人文关怀。

最后,诗人提到张和叔担任刺史,是当地有威望的大族,希望他们共同维护边境安宁。整首诗寓言深刻,情感真挚,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对边防政策的建议。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频官吴越馆粳稻,况住南阳多水田。

北登太行入汾曲,正穫?稏秋风前。

晋人朴厚自寡讼,软炊玉粒河鳞鲜。

君方少壮齿颊健,甘美不负经腹便。

有意南飞寄我信,满川鸣雁下连连。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送谢师厚归南阳

竹馆荫以风,洒水坐犹热。

念子远归时,焦烟起车辙。

落日原上微,鸟栖人欲别。

我心明月在,相照异盈缺。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送谢著作归陈州

骐骥泥中行,偶蹶未千里。

终当至高衢,尚苦泥行耻。

今归雨濛濛,嘶鸣欲何止。

乃念彼名驹,近在清川涘。

他日见腾骧,驽枥此垂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送韩八太祝归京师求医

少年絜而腴,茸茸颔有须。

冒热跨马去,去去天王都。

借问去何谓,就医将疾驱。

客曰实诳我,健壮其非夫。

敢告固不绐,但怪所见愚。

瘠者未必病,病者未必癯。

天马不著肉,日走万里途。

山熊岂无膏,养体唯恐痡。

滞结在于内,安得形肌肤。

厥貌虽美好,厥疢勿须臾。

疗之欲其渐,炽之非爱躯。

此行不饮别,安得持酒壶。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