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士行

侧身入穷阎,局影守环堵。

日高齿未嚼,风劲骭犹露。

胡为迫冻饿,此道吾所素。

出每驾鸡栖,归仍伏龙具。

原生本非病,董子盖不遇。

谁将斗升水,活此辙中鲋。

不见裹粮人,欲死者亦屡。

徒自讽诗书,区区立名誉。

形式: 古风

翻译

侧身挤入狭窄的陋室,身影紧贴着四壁。
太阳高照,牙齿还未开始咀嚼食物,寒风吹过,腿脚依然暴露在外。
为何我陷入饥饿与寒冷,这条路是我一向走过的。
出门常骑鸡笼车,回家还得睡在破旧的床铺上。
原生并非身体有病,董子也只是时运不济。
谁能用点滴之水,救活车辙中的鱼儿。
看不到那些携带粮食的人,想死的人却屡见不鲜。
只是空读诗书,追求微小的名声罢了。

注释

侧身:形容身体紧贴。
穷阎:贫穷的居所。
局影:身影紧贴。
环堵:四面环绕的墙壁。
日高:太阳高照。
齿未嚼:尚未吃早饭。
风劲:寒风强劲。
骭犹露:腿脚暴露。
迫冻饿:被迫受冻挨饿。
素:一向如此。
鸡栖:鸡笼车。
伏龙具:简陋的床铺。
原生:原本人健康。
董子:指董仲舒,遭遇不顺。
斗升水:少量的水。
辙中鲋:车辙里的干涸小鱼。
裹粮人:携带粮食的人。
屡:频繁。
讽诗书:诵读诗书。
区区:微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自我安慰的情怀。

"侧身入穷阎,局影守环堵。" 这两句通过设定一个狭窄而又闭塞的环境,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贫困与孤独。这里的“穷阎”和“环堵”都是形容居所简陋、封闭。

接下来的 "日高齿未嚼,风劲骭犹露。" 描述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寒冷,这里的“日高”暗示了一天中最冷的时候,而“风劲骭犹露”则形象地表达了寒风凛冽。

诗人在 "胡为迫冻饿,此道吾所素。" 中流露出一种对于困境的超然态度,似乎他已经习以为常,对于贫穷和饥饿不再有太多的反抗情绪。

"出每驾鸡栖,归仍伏龙具。" 这两句通过对比富人的豪华生活与自己简陋的居所,强化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无奈的情感。这里的“驾鸡栖”和“伏龙具”都是象征性的用语,分别代表着高贵和低微。

"原生本非病,董子盖不遇。" 这两句中,“原生本非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处境有一种宿命的接受,而“董子盖不遇”则是对自己无法像先贤董仲舒那样获得理解和赏识的一种无奈。

"谁将斗升水,活此辙中鲋。" 这里,“斗升水”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救助,而“辙中鲋”比喻诗人自身处于困境之中。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求援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最后,"不见裹粮人,欲死者亦屡。" 这一句通过对比那些能够积蓄粮食的人,与自己生活中的绝望,进一步强调了贫困带来的生存压力。而“徒自讽诗书,区区立名誉。” 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只能通过吟诵诗书来安慰自己,试图在精神上建立一些尊严和荣誉。

总体来说,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贫居

绳床拥敝裯,初起发未栉。

南窗展书卷,就暖读寒日。

门前绝车马,薄暮垂片席。

短墙挂纤蔓,幽鸟啄红实。

群蜗恶积雨,缭绕篆空壁。

男儿处贫贱,举首宇宙窄。

翩翻枪榆鸠,宛转匿絮虱。

妻孥竞相笑,憔悴守文笔。

形式: 古风

采芡

芡盘团团开碧轮,城东壕中如叠鳞。

汉南父老旧不识,日日岸上多少人。

骈头鬅?露秋熟,绿刺红针割寒玉。

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

吹台北下凝祥池,圃田东边仆射陂。

如今两处尽堙没,异日此地名应驰。

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

料得明年转更多,一匝清波流万子。

形式: 古风

采药归晚因宿野人山舍

东岩阴深崖巘古,夹涧垂泉结鹅乳。

我来采药晚忘归,试宿荆扉问鸡黍。

春风满林灯火冷,一夜不眠山月苦。

平明携策下青苍,松叶纷纷洒新雨。

形式: 古风

采桑

溪桥接桑畦,钩笼晓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卧。

家家五十日,谁敢一日惰。

未言给私用,且以应官课。

形式: 古风 押[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