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形式: 词牌: 采莲令

翻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注释

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临歧:岔路口。
此指临别。
轧轧:象声词,门轴转动的声音。
争忍:怎忍。
方寸:指心绪,心情。
脉脉:含情貌。

鉴赏

这首《采莲令》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别离的画面。"月华收、云淡霜天曙",以清冷的月光和淡淡的云霞暗示了黎明时分的凄清氛围。"西征客、此时情苦",点出主人公的身份——远行之人,此刻心情悲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通过女子的送行动作和朱门开启的声音,展现了离别的场景,女子的不舍与客人的无奈交织。"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深情与客人的不忍离去。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描绘了船儿快速离去的情景,表达了离别之急切。"贪行色、岂知离绪",揭示了客人心中对离愁的忽视。"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写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无人倾诉。

最后三句"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以景结情,通过主人公的回头远望,展现出一片空寂的景象,强化了离别的哀伤和无尽的思念。

整体来看,柳永的这首《采莲令》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写,成功地传达了离别之苦和相思之情。

收录诗词(218)

柳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 字:景庄
  • 籍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
  • 生卒年:约987年—约1053年

相关古诗词

金蕉叶

厌厌夜饮平阳第。添银烛、旋呼佳丽。巧笑难禁,艳歌无间声相继。准拟幕天席地。

金蕉叶泛金波齐,未更阑、已尽狂醉。就中有个风流,暗向灯光底,恼遍两行珠翠。

形式: 词牌: 金蕉叶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形式: 词牌: 雨霖铃

驻马听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形式: 词牌: 驻马听 押[支]韵

临江仙慢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

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

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萧条。

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

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

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形式: 词牌: 临江仙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