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泉伯检察为先安抚请升堂偈

近来学佛人,少见不颠倒。

唯务资谈柄,弃大而就小。

昧却直截事,外边打之绕。

毕竟那一著,何曾得分晓。

独有庄居士,真实没虚矫。

断除烦恼根,烈火烧乾草。

心地既安然,魔境岂能扰。

任尔闹浩浩,我常静悄悄。

末后示真归,如脱破布袄。

加趺入禅定,皓月临清沼。

透过生死关,击碎无价宝。

刚正大丈夫,一了一切了。

形式: 偈颂

翻译

最近学佛的人,很少不迷失方向。
只追求谈论的话题,舍弃大的道理而追求琐碎小事。
不明白直接的事情,对外界事物绕圈子理解。
最终的关键一步,何时真正明白呢。
只有庄子这样的居士,言行真实,没有虚假矫饰。
他斩断了烦恼的根源,像烈火焚烧干草一般彻底。
内心平静,恶魔的世界怎能扰乱。
任凭外界纷扰喧嚣,我始终保持宁静。
最后展示真实的归宿,如同脱下破旧衣裳。
盘腿入定,如皓月照在清澈池塘。
通过生死的考验,打破无价的珍宝。
刚毅正直的大丈夫,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注释

佛人:佛教徒。
颠倒:迷失,混淆。
资谈柄:谈论的话题,引人注目的论点。
大:大的道理,宏观观念。
小:琐碎小事,细节。
昧却:不明白,忽视。
魔境:比喻内心的困扰或诱惑。
浩浩:形容喧闹,众多。
禅定:佛教中的一种静坐冥想状态。
皓月:明亮的月亮。
生死关:生死的关键时刻,生死界限。
刚正大丈夫:指性格刚毅、行为正直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所作的《庄泉伯检察为先安抚请升堂偈》,主要表达了对佛教修行中常见问题的批判和对真正修行者的赞赏。诗中指出,近来的学佛者往往追求口头辩论的技巧,忽视了佛法的核心——直截了当的实践。他们绕圈子讨论,未能深入理解佛法,只有庄居士这样的修行者,才能真正去除烦恼,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庄居士以断除烦恼为修行目标,如同烈火焚烧杂草般彻底,他的心境超越了世俗的纷扰,达到禅定的境界。他通过禅定穿透生死迷雾,视世间一切如过眼云烟,展现出大丈夫的刚正与决断,将所有问题一并解决。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式地揭示了修行的真谛,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内心的净化和超越对于达到佛道的不可或缺。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朱主簿请赞

庞老曾升马祖堂,西江吸尽更无双。

而今妙喜朱居士,觌面分明不覆藏。

形式:

江令请赞

渠本宣州人,生缘在宁国。

前不尊释迦,后不敬弥勒。

家贫无饭噇,出家去投佛。

行脚走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参临济禅,便作白拈贼。

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还如跛阿师,说得行不得。

形式:

竹庵圭和尚赞

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

赞之者为渠具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

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把。

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教渠赞龟打瓦。

形式:

舟峰长老求赞

萧萧洒洒,有取有舍。藞藞苴苴,无真无假。

客来须看,贼来须打。一条竹篦,天上天下。

背触当锋,任人酬价。咄哉村僧,少说大话。

龟年收取挂高堂,从他赞叹从他骂。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