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七二)

可笑五阴窟,四蛇共同居。

黑暗无明烛,三毒递相驱。

伴党六个贼,劫掠法财珠。

斩却魔军辈,安泰湛如苏。

形式: 古风

翻译

多么可笑,五个阴暗的洞穴里,四条蛇共住一处。
没有光明,只有愚昧如烛火,三种罪恶轮流驱使它们。
身边有六个恶徒为伍,他们抢夺佛法和财物的宝珠。
消灭这些恶魔军队,才能获得安宁,如同从沉睡中苏醒般清新。

注释

五阴窟:佛教术语,指五种烦恼或业障,象征内心的黑暗面。
四蛇:隐喻四种不善之念或恶行。
三毒:佛教中的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
六个贼:比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欲望和执着。
法财珠:佛法的财富,象征智慧和精神宝藏。
魔军:比喻心中的邪念和障碍。
安泰:平安、安定。
湛如苏:形容从困顿或昏迷中完全恢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魔幻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开篇即以“五阴窟”和“四蛇共同居”设定了一个神秘而又带有恐怖色彩的场景。“五阴”可能指的是五种不良的气质或情绀,而“窟”则暗示了一种封闭、幽深之地。四蛇共处,增添了一份野性与危险感。

接下来的“黑暗无明烛,三毒递相驱”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阴森的氛围。“黑暗无明烛”表达了一种光明无法到达之地的绝望,“三毒”通常指的是贪嗔痴,即人的内心深处所潜藏的三大不良习性,它们相互传递,驱使着人们走向更深的迷茫。

“伴党六个贼,劫掠法财珠”则显示出了一种对权力和金钱的无情追逐和剥夺。在这片黑暗之中,有一群人为了私利而结党营私,他们像盗贼一样,抢夺着法律所保护的财富与珍宝。

然而,诗歌最后却出现了转折,“斩却魔军辈,安泰湛如苏”。这里的“斩却”意味着一种强力和决断,而“魔军”则是对前述黑暗势力的概括。诗人似乎在表达,一旦这些邪恶力量被剿灭,社会就会恢复到一种平静与安泰的状态,犹如苏醒自一场噩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夸张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性中黑暗面对社会秩序所造成的威胁,以及对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的期待。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七三)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七四)

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

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

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

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

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

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

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七五)

语你出家辈,何名为出家。

奢华求养活,继缀族姓家。

美舌甜唇觜,谄曲心钩加。

终日礼道场,持经置功课。

炉烧神佛香,打钟高声和。

六时学客舂,昼夜不得卧。

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

见他高道人,却嫌诽谤骂。

驴屎比麝香,苦哉佛陀耶。

又见出家儿,有力及无力。

上上高节者,鬼神钦道德。

君王分辇坐,诸侯拜迎逆。

堪为世福田,世人须保惜。

下下低愚者,诈现多求觅。

浊滥即可知,愚痴爱财色。

著却福田衣,种田讨衣食。

作债税牛犁,为事不忠直。

朝朝行弊恶,往往痛臀脊。

不解善思量,地狱苦无极。

一朝著病缠,三年卧床席。

亦有真佛性,翻作无明贼。

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七六)

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

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

我更何所亲,畅志自宜老。

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