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一)

清初说理学,学故在遗逸。

乾嘉盛考据,词流亦辈出。

随波遂不反,道咸稍佞佛。

世风虽数变,士行未全失。

秋高木始落,水尽沙露骨。

同光迄尔来,雅道直萧瑟。

孤鸿日南还,师门廿年阔。

登高我何思,古人重仿佛。

形式: 古风

翻译

清朝初期崇尚理学,学问传统在于遗世独立。
乾嘉年间考据之风盛行,学术界也人才辈出。
学者随波逐流不再坚守,道咸年间渐信奉佛教。
世间风气虽然多变,士人的品行并未完全丧失。
秋天来临树木开始落叶,水流干涸沙子露出地面。
同治、光绪年间,文雅之道显得衰败凄凉。
我独自一人回归南方,师门已有二十年未归。
登高远望我在想什么?古人崇尚追慕先贤。

注释

遗逸: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乾嘉:乾隆、嘉庆年间。
考据:对古籍文献的详细考证。
道咸:道光、咸丰年间。
佞佛:过分崇信佛教。
士行:士人的品行。
全失:完全丧失。
沙露骨:沙地露出地面。
同光:同治、光绪。
雅道:文雅之道。
萧瑟:衰败、冷清。
孤鸿:孤独的鸿雁。
廿年:二十年。
古人重仿佛:古人重视效仿前人的行为和精神。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初年至清末近现代初的学术变迁。诗人黄节以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从清初的理学遗风,到乾嘉时期的考据学派兴盛,再到道咸年间对佛教的崇尚。他指出尽管社会风气有所变化,士人的道德操守并未完全丧失。

"秋高木始落,水尽沙露骨",这两句寓言性地描绘了学术界的凋零,暗示了清末时传统儒家雅道的衰微。诗人感慨自己身处的时代,“同光迄尔来,雅道直萧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虑。

最后,诗人以“孤鸿日南还,师门廿年阔”表达个人的怀念和对师门传统的追忆,以及在登高远望时的思考:“登高我何思,古人重仿佛。”他反思自己的追求,强调了对古代圣贤精神的向往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借古喻今,寓言性较强,感慨学术与道德变迁的诗歌。

收录诗词(542)

黄节(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窥开吟(其八)

物理窥开后,人情照破初。

不堪将劝诫,止可与嗟吁。

形式: 五言绝句

触观物

万物备吾身,身贫道未贫。

观时见物理,主敬得天真。

心净星辰夜,情析草木春。

自怜斲丧者,能作太平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路径吟

面前路径无令窄,路径窄时无过客。

过客无时路径荒,人间大率多荆棘。

形式: 七言绝句

暮春吟

春来小圃弄群芳,谁为贫居富贵乡。

门外柳阴浮翠润,阶前花影溜红光。

梁间新燕未调舌,天末归鸿已着行。

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疏懒味偏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