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江杂诗(其三)

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伊江杂诗(其三)》由清代诗人方士淦所作,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观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对国家边防的深思与关切。

首联“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以“雪海”、“冰山”、“路”等意象,勾勒出边疆地区环境的严酷与险峻,暗示了开拓疆土的艰难。其中,“伏波”一词典出古代名将马援,借以赞扬那些为国开疆拓土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颔联“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进一步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状态。鹰鸣于空,马骨于地,两者虽看似不相关,实则寓意深刻。鹰声“善引”可能象征着边疆的警觉与敏锐,而“马骨怜多”则可能暗指边防军马的坚韧与数量之多,是守卫边疆的重要力量。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边疆生活的独特与艰苦。

颈联“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转而从宏观角度审视边疆的地理特征,强调了自然险峻对边防的重要性。这里的“天垂险”指的是自然界的险恶地形,如高山、深谷等,它们既是天然的屏障,也考验着守边者的勇气与智慧。“能教地不颇”则表达了这些险峻地形对于保持边疆稳定、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

尾联“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则将视角转向国家的南疆,提出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在如此险要的地理条件下,南方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也暗含了对边防政策与战略调整的思考,即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时,如何确保边疆的安全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疆自然景观和军事防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防事业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它不仅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也蕴含了深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收录诗词(37)

方士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伊江杂诗(其四)

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

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

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

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伊江杂诗(其五)

草泽浩无边,山环大海圆。

驻师李广利,留碣汉张骞。

路可移瓜戍,川敷引马泉。

巡防两无碍,经画仰前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伊江杂诗(其六)

有鸟能知气,飞从两地分。

冬来同白雪,春至似乌云。

星月还栖树,风霜自乐群。

防边依圣世,真不愧鸦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伊江杂诗(其七)

恶湿偏宜燥,孤高性独成。

托根从石骨,结缕挂雕楹。

野烧不须畏,春风应有情。

爰居下流者,污辱总偷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