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

六月不雨至七月,草木脆乾石欲裂。

方士画符如画鸦,呵叱风伯鞭雷车。

九天云垂海水立,骄阳化为雨三日。

万口竞誇方士灵,彼亦自谓吾符神。

谁知水旱皆天数,贪天之功天所恶。

吾心修德可弭灾,大抵雨从心上来。

桑林自责天乃雨,岂在区区用方士。

形式: 古风

翻译

六月不下雨直到七月,草木干枯石头几乎要裂开。
术士画符就像画乌鸦,大声呵斥风伯驾驭着雷车。
九天之上乌云低垂,海水仿佛被竖立,烈日化作连续三天的雨水。
万人争相夸赞术士的神奇,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符咒是神灵。
谁知道水涝干旱都是天意,妄图夺取自然的力量是天所厌恶的。
我心修养品德可以消灾,其实雨主要来自内心的祈愿。
桑林自感愧疚上天才降雨,哪里还需依靠那些术士呢。

注释

方士:古代指修炼仙术的人。
呵叱:大声呵斥。
风伯:神话中的风神。
鞭雷车:驾驭雷电的车辆。
九天:天空最高处。
弭灾:消除灾难。
桑林:古代祭祀天神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干旱求雨的画面,通过对比自然界与人间行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德行修养的深刻思考。开篇便以“六月不雨至七月,草木脆乾石欲裂”直观地展示了干旱的情景,紧接着转向方士画符试图引来雨水,这种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力量之间微妙的关系。

诗中,“九天云垂海水立,骄阳化为雨三日”描述了雨后的景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界的恢复,更暗示着方士的能力得到了认可。然而接下来的“万口竞誇方士灵,彼亦自谓吾符神”却透露出一丝讽刺意味,似乎在批评那些过分夸大其词、认为自己能够左右天气的人。

诗人随后提出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谁知水旱皆天数,贪天之功天所恶。”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人不要自视过高,不要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超越自然法则的警示。

最后两句“吾心修德可弭灾,大抵雨从心上来”显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认为通过修养德行能够避免灾难,雨水也可能源自于内心的清净。结尾的“桑林自责天乃雨,岂在区区用方士”则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顺应,以及对于那些依赖方士技艺的人或事物持有的一种超然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还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德行对于应对外界变化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述怀

孔明卧隆中,世事若不闻。

草庐两三策,大义固已明。

陶潜晋处士,束带耻屈身。

浩然归去来,把酒惟长吟。

潜鱼游深渊,好鸟鸣高林。

是以古君子,出处各有心。

形式: 古风

庭前有松树

庭前有松树,百尺盘虬龙。

材大不适用,偃蹇霜雪中。

五陵年少儿,种花不种松。

寄言傲霜雪,何似媚春风。

松有千岁根,花无十日红。

众人逐时好,君子惟固穷。

形式: 古风

故家有乔木

故家有乔木,众鸟巢其枝。

纷然各卵育,自啄还自飞。

谁欤恣残忍,缘木登其危。

毁室取尔子,杀戮轻如嬉。

漂摇风雨中,巢破不复支。

破者尚可完,死者终无归。

自谓翔后集,今乃失所依。

胡不舍之去,远择高林栖。

主人不我爱,舍此复何之。

哀哀鸣向天,路远天不知。

吾闻重太息,事莫大于斯。

弱肉强之食,扰扰今何时。

人生且未保,尔死谁复悲。

寄言民父母,赤子方流离。

形式: 古风

秋思(其一)

远水遥天起断鸿,秋光冷淡客情浓。

一川疏雨平沙牧,半树斜阳隔坞舂。

落叶轻于流俗态,寒花羞作少年容。

凭高不碍乾坤眼,兴入晴岚第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