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康九年残砖砚歌

张郎贻我砖一枚,乃自官奴城下来。

纪元太康纪年九,断纹斑剥如云雷。

典午寰区才混一,铜驼转盼薶蒿莱。

龙骧将军三级塔,不有赵逸谁知哉。

顽质块然瓦砾比,故应起灭如飞灰。

胡为历久尚完好,声价欲比铜爵台。

当其抟埴为胚胎,岂意琢削为砚材。

檀匣锦茵一位置,遂登几席离尘埃。

竹头木屑无弃物,焦琴柯笛有别裁。

苟非因才妙驱使,岂免掷弃荒烟堆。

自来物物有遭际,抱才何患终沈薶。

独恨不识王右军,为把栗尾书麝煤。

羽阳宫,香姜阁,高寒碧瓦千门开。

非无千秋万岁字,寒芜蔓草空徘徊。

尔独因缘结翰墨,龙尾凤味相朋侪。

我歌此歌三太息,古今貉邱土一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朱紫贵的《晋太康九年残砖砚歌》以砖砚为题,通过描述一块来自官奴城的残砖被制成砚台的过程,展现了物尽其用的主题。诗人首先惊叹砖砚的古老历史和斑驳纹理,暗示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事的沧桑。接着,他将砖砚的命运与历史人物龙骧将军和赵逸相联系,强调了即使在动荡时期,仍有物品得以留存。

诗中提到砚台从瓦砾般的平凡到成为文房之宝,体现了作者对人才的感慨,认为只有得到恰当的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否则就会被遗忘。诗人遗憾未能亲眼见到王右军这样的书法大家使用这块砚台,但也赞赏砚台与墨宝相伴的缘分。

最后,诗人将砚台置于宫殿之中,与千秋万岁的字迹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砚台得以流传的庆幸,同时也感叹历史的无情。整首诗寓言深刻,借砚台的命运表达了对人才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收录诗词(2)

朱紫贵(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贡生,官杭州府训导。有《枫江草堂诗稿》

  • 字:立斋
  • 籍贯:长兴

相关古诗词

赤乌砖歌

铜仙辞汉铅泪垂,爵台瓦作鸳鸯飞。

国山囤碑亦伪托,青盖黄旗竟入洛。

吴宫花草成荒芜,此砖何独全形模。

纪年犹是三分国,垒石何如八阵图。

父兮如龙兄如虎,坐拥江东一片土。

可怜身披鼲鼠裘,此缺应难鍊石补。

尔不玉碎乃瓦全,表墓聊志延陵阡。

作公作卿亦何有,华屋山丘一回首。呜呼!

人生安得如尔寿。

形式: 古风

自雕菰淘夜归

舟载夕阳去,归来月已斜。

岸明人照蟹,林响叶争鸦。

暮港联渔艇,秋星闪浪花。

三更无犬吠,比户乐桑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柴门晚望寄王伟儒

满树斜阳鸟雀喧,傲霜残菊在篱根。

只今秋水尚围屋,且喜渔舟直到门。

野渡过桥宽岸迹,邻翁扶杖验波痕。

回头红叶萧萧落,樽酒何妨共细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荠苨寄胡生伯寅

荠苨和人参,钩吻杂黄精。

淄渑味谁辨,鸱凤竟齐鸣。

懦书羼老释,孰惩舒与荆。

尔爱漆园书,幸而还嗜经。

训诂声音彻,徐思性与情。

转圜自敏捷,苦口岂能争。

尔弹琴一曲,寄书邀我听。

我疑今日谱,雅郑不分程。

魏文嗜新声,丝竹耳亦盈。

《岐山》《越裳操》,都与蝇蛙并。

我憾如陶公,无弦索寂冥。

读书避甚解,儱侗过一生。

子细别宫商,觊望和且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