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再送王平仲

我爱燕子矶,怪石吞江势。

昔与伯子偕,蹇驴冲晓至。

出山月隐林,到门松映寺。

陟巅揽萧旷,寻径造幽袐。

崩岩讶天开,飞阁疑鬼峙。

兹游屡入梦,蹉跎杳难继。

犹忆风雨过,江急布帆驶。

丹壁照眼来,突兀使我醉。

推篷一绝叫,咫尺不得济。

君行到白门,胜地誇此最。

矶下有洞天,王李曾小憩。

相与歌蜀道,江声不敢沸。

君其往酬之,为我通此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流芳所作,名为《题画再送王平仲》。诗中描绘了燕子矶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与友人王平仲一同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燕子矶的喜爱之情,“我爱燕子矶,怪石吞江势。” 燕子矶的奇石仿佛要将江水吞没,展现出其独特的气势。接着,诗人回忆起与友人王平仲一同前往燕子矶的情景,“昔与伯子偕,蹇驴冲晓至。” 他们骑着驴子,在清晨出发,共同探索这神秘之地。

沿途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出山月隐林,到门松映寺。” 山路蜿蜒,月光被树林遮挡,到达寺庙时,松树的影子映在门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诗人登高远眺,“陟巅揽萧旷,寻径造幽袐。” 在山顶上,他俯瞰四周的广阔景象,沿着曲折的小径探寻幽静之处。

燕子矶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崩岩讶天开,飞阁疑鬼峙。” 崩塌的岩石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悬空的阁楼让人怀疑是鬼神所建。这些描述展现了燕子矶的雄伟与神秘。

诗人回忆起多次游览燕子矶的经历,“兹游屡入梦,蹉跎杳难继。” 这些美好的回忆时常出现在梦中,但时间流逝,难以再次重游。他仍然记得风雨中的江面,“犹忆风雨过,江急布帆驶。” 风雨交加,江面上帆船疾驶,画面生动。

燕子矶下的洞天也是诗人和友人曾经停留的地方,“矶下有洞天,王李曾小憩。” 在这里,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休息,享受着宁静的时光。诗人还提到了与友人一同吟唱《蜀道难》,“相与歌蜀道,江声不敢沸。” 江水的声响似乎都不敢喧嚣,以免打扰他们的歌声。

最后,诗人希望友人王平仲能前往燕子矶,并传达他对这片美景的赞美之情,“君其往酬之,为我通此意。” 他期待着友人能够亲自体验这份美丽,并将这份情感传递给他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燕子矶的壮丽风光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收录诗词(376)

李流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画家。一字茂宰,、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 字:长蘅
  • 号:檀园
  • 籍贯:六浮道
  • 生卒年:1575~1629

相关古诗词

灵鹫看红叶期沈无回不至同吴伯霖邹孟阳方回严印持闻子与小饮冷泉亭解后邵古庵江邦申分韵得山字

故人红叶下,频期来此山。

经旬始载酒,惆怅不同攀。

解后惬心赏,欢焉开客颜。

寒岩爱晚气,移席临溪湾。

泉光照酒白,木叶上衣斑。

况接隐者论,暂令人意閒。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初至白岳宿榔梅庵作

十年梦白岳,今日始一至。

落日扪天门,寒风起楠树。

怪石摩空立,峥嵘有落势。

巨灵亦何意,造物恶琐碎。

辟此伟丽观,使我心魂悸。

白云千山来,遥空疑海气。

当杯月在酒,清景不可醉。

形式: 古风

自齐云乘筏至落石台留宿

五里十亭子,下山忘险艰。

爱此溪山晴,故作乘筏还。

寒沙束回湍,下见文石斑。

旭日来映之,浮动水石间。

吾徒二三子,坐稳兴何閒。

方过蓝渡桥,复见落石湾。

落石势已奇,况此清流环。

松萝挂绝壁,古色照我颜。

前林正丹黄,烟郭粘远山。

我欲留此石,一杯酬潺湲。

襆被叩上方,待月同跻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丰干寄怀戴天卿

我昨过隆阜,问子人不识。

见子因吾友,执手便相得。

嗟我阅世多,老眼太青白。

如子自不群,肝肠映颜色。

我从齐云还,留连爱落石。

僧厨爨无烟,溪边学闭息。

须臾千村素,犹馀半岩黑。

绝叫清景中,不禁酒喉亟。

飞书往报子,犯夜旋相即。

岂无严城限,况复路崎仄。

感子欣然来,累累载觞炙。

使我获一醉,陶然共枕籍。

别子几何时,又见阳月易。

丰干与隆阜,相望苦相忆。

东门李女郎,颇不事妆饰。

迎门粲一笑,此意可怜惜。

期子重来过,楼头新月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