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

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

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

四体一舒散,情性亦忻然。

还复茅檐下,对酒思数贤。

束带理官府,简牍盈目前。

当念中林赏,览物遍山川。

上非遇明世,庶以道自全。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农人们已经开始耕作,井边的小屋里升起早晨的炊烟。
园林中传来鸟儿的鸣叫,悠闲的住所中我仍独自安眠。
不知不觉早晨已经过去,起身仰望那广阔的蓝天。
身体得到舒展,心情也愉快欣然。
回到茅草屋檐下,对着酒杯想起几位贤人。
整理衣带开始处理公务,公文堆积在眼前。
应当想着去林中欣赏,遍览山水的美景。
若非生活在清明的时代,或许能凭道义保全自己。

注释

田家:农家。
井屋:井边的小屋。
晨烟:早晨的炊烟。
园林:种植树木花草的地方。
好鸟:美丽的鸟儿。
闲居:闲适的住所。
朝已晏:早晨已经晚了。
青天:蓝天。
四体:身体的四肢。
一舒散:完全放松。
情性:情感和本性。
忻然:愉快的样子。
茅檐下:茅草屋的屋檐下。
数贤:几位贤人。
束带:整理衣带,指准备开始正式的工作。
理官府:处理官府事务。
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或木牍,这里指公文。
中林赏:在树林中游玩欣赏。
览物:观赏自然景色。
明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庶以:或许能够。
道自全:凭借道义来保全自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开篇“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两句,通过对农事和晨光中冒出的炊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早春时节的农村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接着“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则透露出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的悠然自得,他不急于起床,而是沉浸在这种自然与和谐的氛围中。

“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四体一舒散,情性亦忻然。”诗人醒来后,不经意间发现早晨已经过去,而他依旧保持着一种悠闲的心态,四肢舒展,心情也随之愉悦。这两句通过对时间感知的淡漠和身体语言的放松,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由与自在。

“还复茅檐下,对酒思数贤。”诗人回到茅屋之下,与朋友们饮酒畅谈,回忆那些值得尊敬的人物。这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也有对品德高尚者的怀念。

“束带理官府,简牍盈目前。”这两句则描写诗人处理公务的场景,他整理着官府中的文书,工作井然有序。这与前面的田园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在不同环境下的从容不迫。

“当念中林赏,览物遍山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外部自然景观的美好,他在思考中品味着林中的美丽,目光穿越山川,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这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上非遇明世,庶以道自全。”结尾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和个人处境的思考,他认为在不理想的时代中,只有通过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来保护自己。这既是对外部环境的无奈,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整首诗通过田园生活、官府公务以及个人内省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于平衡与和谐生活的追求。同时,这种追求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以及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努力。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园亭览物

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

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

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张彭州前与缑氏冯少府各惠寄一篇多故未答张已云没因追哀叙事兼远简冯生

君昔掌文翰,西垣复石渠。

朱衣乘白马,辉光照里闾。

余时忝南省,接宴愧空虚。

一别守兹郡,蹉跎岁再除。

长怀关河表,永日简牍馀。

郡中有方塘,凉阁对红蕖。

金玉蒙远贶,篇咏见吹嘘。

未答平生意,已没九原居。

秋风吹寝门,长恸涕涟如。

覆视缄中字,奄为昔人书。

发鬓已云白,交友日彫疏。

冯生远同恨,憔悴在田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拟古诗十二首(其一)

辞君远行迈,饮此长恨端。

已谓道里远,如何中险艰。

流水赴大壑,孤云还暮山。

无情尚有归,行子何独难。

驱车背乡园,朔风卷行迹。

严冬霜断肌,日入不遑息。

忧欢容发变,寒暑人事易。

中心君讵知,冰玉徒贞白。

形式: 古风

拟古诗十二首(其二)

黄鸟何关关,幽兰亦靡靡。

此时深闺妇,日照纱窗里。

娟娟双青娥,微微启玉齿。

自惜桃李年,误身游侠子。

无事久离别,不知今生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