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鲁行荅汶上君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五月时节梅子开始泛黄,蚕儿已死桑柘叶空荡。
鲁地的人们看重纺织,机杼声在门窗间回响。
我未能走上仕途,来到山东学剑以求强。
挥鞭探寻未来路,却在汶水边得到老翁的嘲笑。
愚钝之人不识英雄,穷困与显达不足论断。
我凭一枝箭矢,曾建下夺取聊城的功绩。
最终没有得到奖赏,羞于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向西归去,走的是正直之道,夕阳下虹影昏暗。
此去你无需多言,我甘愿如飘蓬随风流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五月时节,途经东鲁的景象与心情。开篇两句“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勾勒出季节交替的自然美景:梅花开始转黄,蚕豆叶凋落,桑树和柘树的果实也已空荡荡的。这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

接着,“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则转向人间的勤劳景象。鲁地的人们正忙于纺织工作,织布的声音如同鸟鸣叫,帘栊之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两句不仅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场面,也反映出诗人对民生之重视。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则是诗人自述。由于未能及时跻身仕途,只得远离家乡到山东学习剑术。这两句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追求,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寻找自我价值的意志。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举鞭”是指手持马鞭,诗人在回忆往昔之路时,却只得到一位老者的嘲笑。这里的“汶上翁”可能是指一位隐居于汶水之上的高士。这个场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世态的不满。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则表达了诗人自认为自己虽然年轻有为,但尚不足以参与讨论贫穷与成功的话题。这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道路的不确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中,“一箭书”可能是指用箭射出书信,这里或许有夸张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能的自信,但这种自信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则是诗人的悲哀。尽管诗人自认为有才华,却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奖赏,这使得诗人感到羞愧,不愿意与当时的人群为伍。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中,“西归”表明了诗人要返回西方的家乡。途中的景象则是夕阳西下,天色昏暗,彩虹横跨天际,这些都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最后,“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则是一种决绝之辞。诗人告诫别人不必多言,他甘愿自食其力,过一种平凡而自由的生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一种超脱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与自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超越。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五松山送殷淑

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

仲文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嵯峨。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以诗代书荅元丹丘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形式: 古风

元丹丘歌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形式: 古风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烟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