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词三首(其二)

未易名尧德,何须数舜功。

小心仍致孝,馀事及平戎。

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

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还未改名彰显尧的美德,何必一一列举舜的功劳。
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还要尽孝道,其他事务包括军事也需料理。
遵循周朝的典章制度,官职礼仪与汉代一样兴盛。
谁曾想到这一切原本就无需刻意创制,千百年来自然传承风尚。

注释

易名:改名以彰显品德。
数:列举,计算。
小心:谨慎。
馀事:其他事务。
典礼:官方仪式和礼法。
周旧:周朝的传统。
官仪:官职礼仪。
汉隆:汉代的兴盛。
本无作:原本无需刻意创造。
承风:继承和发扬传统。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探讨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君主,以及对待传统礼仪和历史成就的态度。

首句“未易名尧德”表明不必非要像尧一样有着显赫的名号,而是“何须数舜功”,也不必过分强调舜的丰功伟绩。这两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古代圣君的态度,认为不应只是追求名声或是计较先人的成就。

接下来的“小心仍致孝”表明即便是在处理细微之事,也应当保持孝道;“馀事及平戎”则说明即使面对战争与兵戎相见的情况,也能以和平的态度去解决。这两句传达了作者对于内政外交应持有的慎重和和平态度。

第三、四句“典礼从周旧,官仪与汉隆”表明诗人认为应当效仿周朝的典章制度和汉代的官僚体系,以此作为治国理政的依据。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最后两句“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意味着真正的伟大并不在于个人功绩的积累,而是自然而然地流传千古,不需刻意追求。这里体现出了苏轼对君主之道的深刻理解和淡然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圣君的态度、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个人功绩与历史传承之间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政治哲学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其三)

接统真千岁,膺期止一章。

周南稍留滞,宣室遂凄凉。

病马空嘶枥,枯葵已泫霜。

馀生卧江海,归梦泣嵩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与欧育等六人饮酒

忽惊春色二分空,且看樽前半丈红。

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

年来齿发老未老,此去江淮东复东。

记取六人相会处,引杯看剑坐生风。

形式: 七言律诗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

青绫衲衫暖衬甲,红线勒帛光绕胁。

秃襟小袖雕鹘盘,大刀长剑龙蛇柙。

两军鼓噪屋瓦坠,红尘白羽纷相杂。

将军恩重此身轻,笑履锋铓如一插。

书生只肯坐帷幄,谈笑毫端弄生杀。

叫呼击鼓催上竿,猛士应怜小儿黠。

试问黄河夜偷渡,掠面惊沙寒霎霎。

何如大舰日高眠,一枕清风过苕霅。

形式: 古风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