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常画竹引为冯用唯赋

冯郎慕竹世希有,桑梓园中攀玩久。

云是先人旧所题,手泽犹存言不朽。

今晨访我芙蓉溪,玉轴青绫手自携。

开图忽见夏卿画,挂向堂中色惨悽。

吁嗟此幅不易得,败素残缣俱可惜。

蜩蝮蛇蚹古所难,坡陀沙屿今虚忆。

雾干霏霏洒不乾,风梢瑟瑟暗生寒。

鹧鸪啼处雨声急,帝子愁时春日残。

修篁密筱阴翠满,咫尺由来千里远。

西风何处洞庭秋,白云回首潇湘晚。

君不见文洋州,筼筜谷中谁可俦。

渭滨千亩有馀地,彭城一派无奔流。

又不见萧协律,幽姿远思谁能匹。

天竺寺前烟杳冥,湘妃庙口云沾湿。

萧郎华彩已彫零,文守丹青漫有名。

黄筌赵頫不可作,千载坛场惟夏卿。

冯郎对此山轩下,琼玖琅玕宁论价。

玉树应留彩凤栖,沧溟会见神龙化。

君家世德重当时,卫武风流淇澳诗。

青霄更拂三花树,湛露同沾万岁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欧大任所作,名为《夏太常画竹引为冯用唯赋》。诗中描绘了冯郎对一幅夏太常所绘之竹的珍视与感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的形态与意境,同时也融入了对艺术、历史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便以“冯郎慕竹世希有”点明主题,冯郎对竹子的热爱在世间罕见。接着描述冯郎在桑梓园中长时间攀玩竹子,并发现这幅竹子画上刻有先人的题字,手迹犹存,言说其价值不朽。访冯郎时,夏太常亲自携带着这幅珍贵的竹子画作,画面中夏卿的画技令人叹为观止,色彩凄凉,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之意境。

诗中还提到,这幅竹子画不易得,即使是破损的纸张和残缺的绢布也值得珍惜。画中的竹子在雾气中显得湿润而不干,风吹过竹梢,带来寒冷的感觉。远处的鹧鸪啼叫,似乎预示着春天的结束,而画中的帝子(可能指古代帝王或仙人)愁容满面,春日已逝。竹林中绿意盎然,却暗示着距离与时间的遥远。西风起时,仿佛能听到洞庭湖的秋声,白云回望,似乎是在怀念潇湘的晚景。

诗中还提到了文洋州、筼筜谷、渭滨、彭城等地名,以及萧协律的故事,通过这些典故进一步丰富了竹子画的背景与寓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夏太常画艺的高度评价,认为除了夏太常之外,如黄筌、赵頫这样的大师也无法达到同样的境界。同时,诗人也借冯郎对这幅画的珍视,表达了对家族传统与美德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夏太常的画艺,也体现了对自然美、艺术美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3915)

欧大任(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别曲

朝汉台前山矗矗,客子晨餐入车宿。

鸡声十里送君行,劝饮尊前歌别曲。

远游何处长安道,策马东风入关早。

妾身愿作双车轮,日夕随君辗青草。

形式: 古风

秋夜吟

独夜一沉吟,妾意比君深。

别时春未尽,别后岁将阴。

岁将阴,芭蕉写恨鸾何去,豆蔻缄情鲤亦沉。

鲤沉书不到,虫响露方侵。

独宿不堪况今夜,边鸿听尽无归音。

霜天如月房如水,冷光射灯灯欲死。

可怜犹及梦中逢,回首征途八千里。

形式: 古风

美人叹

妾家长安陌,深闺畏人识。

耻同宋家东,羞过李城北。

照日爱同心,迎风思比翼。

琴瑟向户弹,机杼当窗织。

织成锦字正怀春,弹罢金垆待薰夕。

不分朝霞洛浦中,岂随暮雨巫山侧。

对镜时矜绝代容,临池自爱倾城色。

倾城绝代人罕知,三五二八怜芳姿。

幽兰颇诵美人赋,彤管闲吟静女诗。

正当二月繁花日,已见三星在户时。

匏瓜织女几回看,世无蹇脩良独难。

皎皎轻烟停水际,娟娟明月出云端。

纵然台上逢萧史,愿向山中待伯鸾。

讵惜盛年鸳偶少,自怜中夜凤楼寒。

形式: 古风

鹤舒台吟赠邝子乾

千岁鹤,万丈台。台崔嵬,鹤毰毸。

仙禽已入青霄去,昔日翩翩安在哉。

鹤不来,台独在。忆霓裳,思羽盖。

手把芙蓉不可招,飞光缥缈云霞外。

君居台下今几年,练玉餐霞骨欲仙。

桂花松子时时满,岩瀑山烟日日悬。

君不见东海安期闲浩荡,阜乡亭侧长相望。

行留玉舄更何时,邀余同向青霄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