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修城去》由金代诗人赵元创作,深刻描绘了古代战争背景下,人民为修筑防御工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悲惨命运。
开篇“修城去,劳复劳”,点明主题,揭示了修筑城墙的艰辛与反复。接着,“途中哀叹声嗷嗷”描绘了修城过程中人们的痛苦与无奈,反映出劳动者的辛劳与社会的苦难。诗人通过“几年备外敌,筑城恐不高”、“城高虑未固,城外重三壕”等句子,展现了修筑城墙的不易与对安全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城墙可能无法抵御真正的敌人。
“一锹复一杵,沥尽民脂膏”形象地描绘了修城的艰苦过程,民脂膏比喻人民的辛勤汗水与财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接下来,“脂膏尽,犹不辞,本期有难牢护之”则强调了人民为了国家的安全,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义无反顾的决心。
“一朝敌至任推击,外无强援中不支”揭示了修筑城墙的目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使城墙再坚固,也难以抵挡外来侵略者的攻击,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最后,“倾城十万户,屠灭无移时”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无数家庭因此而破败,生灵涂炭。
“敌兵出境已踰月,风吹未乾城下血”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血腥与持久,即使战事结束,战场上的惨象仍历历在目。而“百死之馀能几人,鞭背驱行补城缺”则反映了战争后幸存者寥寥无几,他们被迫继续参与重建工作,生活更加艰难。
结尾“修城去,相对泣,一身赴役家无食”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而“城根运土到城头,补城残缺终何益”则反思了修筑城墙的意义与效果,似乎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最终的悲剧结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古代战争背景下人民的苦难与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赵元以诗人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同时也表达了对英勇人民的敬仰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