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寄叔炳弟》由明代诗人张家珍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
首联“题诗漫写布头笺,寄子杨花二月天”,以“漫写”二字开篇,流露出诗人随意而深情的笔触,仿佛在二月春风中飘落的杨花,轻盈地寄托着对远方兄弟的思念。布头笺的简朴与杨花的轻盈形成对比,却也恰恰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那份纯净而真挚的情感。
颔联“白社可能容我隐,光阴自不为君怜”,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白社,古代隐士居住之地,此处借指理想的避世之所。诗人似乎在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否能够容纳他,同时也暗含了对时光无情的无奈与反思。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自我审视,也有对时间流转的深刻体悟。
颈联“龙文眼底求千里,藜火窗中易一年”,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志向与追求。龙文,比喻卓越的才能或高远的目标;藜火,即藜烛,象征微弱的光亮和艰苦的环境。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虽身处简陋,但心怀大志,渴望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千里之遥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与利用,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追求进步与成长。
尾联“嚼胆莫虚慈母意,读书先取仲容贤”,则将情感回归到家庭与亲情上。诗人提醒自己,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要通过勤奋学习,成为像仲容贤那样品德高尚的人。这一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也表达了他对自己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未来社会贡献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