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世宁

有美丘园俊,高风表七闽。

持身恒礼度,教子总儒绅。

花月寻常酒,台池上下春。

甲过年在戍,木坏月临申。

地煖原无雪,轩空不见人。

海山波雾惨,猿鹤怨惊频。

丹荔逢时熟,红蕉浥露新。

可悲惟节物,触目转伤神。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鉴赏

这首挽诗《挽林世宁》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哀悼之情。诗中以“有美丘园俊”开篇,赞美逝者林世宁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如同在七闽地区的一片秀丽园林,其高洁的风范犹如清风拂面,令人敬仰。

接着,“持身恒礼度,教子总儒绅”,赞扬林世宁在为人处世中始终遵循礼仪规范,教育子女也秉持儒家的绅士风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花月寻常酒,台池上下春”描绘了林世宁日常生活的雅致与闲适,无论是花前月下饮酒,还是在台池之间享受春日美景,都充满了诗意与和谐。

然而,“甲过年在戍,木坏月临申”两句则暗示了林世宁生前的艰辛与牺牲,可能是在边疆戍守,或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与挑战,岁月的痕迹在时间的流转中逐渐显现。

“地煖原无雪,轩空不见人”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即使在温暖的土地上,也难以寻觅逝者的身影,空荡的轩室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寂寞与哀痛。

“海山波雾惨,猿鹤怨惊频”进一步渲染了哀悼的氛围,海上的山峦被浓雾笼罩,猿猴与鹤鸟似乎也在为逝者哀鸣,表达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不舍。

最后,“丹荔逢时熟,红蕉浥露新”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象征逝者生命的延续与永恒,即便在离别之后,其精神与影响依然如同成熟的丹荔与新生的红蕉,充满生机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前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逝世后哀思的抒发,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题刘侍御奉思卷

少日趋庭业已成,立身端不愧扬名。

乾坤共荷生全德,存殁宁忘慕爱情。

春雨秋霜行处感,冰鱼冬笋馔时烹。

貤封祢庙云章贲,锡号慈闱象服荣。

牢鼎自调陈礿祭,版舆躬御乐新晴。

羹墙有见颜如在,供养还资禄代耕。

清畏人知思济美,狱经亲问遂持平。

圣朝孝理烦公辈,比屋从今尽可旌。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和张子静送游金陵韵

匹马萧萧一剑持,出门长啸向京师。

生平不受公孙识,慷慨思酬国士知。

海内一家天地位,江东千里帝王基。

文章欲借山川助,游说羞将口舌移。

沈老著鞭殊觉早,荀君张弩未为迟。

义兴取道聊从便,溧水浮槎信亦宜。

绿树莺花堪对酒,青云轩冕本无期。

新亭流涕成何事,独立春风细咏诗。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宿灵隐禅房次刘邦彦韵

览胜行行到上方,翠微深处有禅房。

朋来薄暮还投宿,僧悟无生已坐忘。

灯火照人归别院,石台敷席对匡床。

天风洒雨沾衣湿,松影和云满地凉。

接竹引泉通绝涧,开门放月转回廊。

呼童斲笋烹春茗,拥被论诗觉夜香。

鹿女踏花依净土,鹤群警露唳层岗。

欢娱此去应须得,会合如斯不可常。

莲社逍遥将继远,兰奢称赞独输王。

闻更最苦今宵短,话旧空悲往日长。

晚节莫因些少失,浮生休著许多忙。

刘郎肯践南山约,再绊芒鞋入杳茫。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宝峰留别

宝峰西占古城边,塔殿凌空得地先。

山势群趋疑捍海,潮头高驾欲浮天。

江湖不管人兴废,陵谷多缘世变迁。

寺到南朝为盛矣,晋从东渡遂萧然。

庄严花事凭园子,断送春光属酒船。

双鹤已随徵士化,六桥犹记长公贤。

从僧借住非生客,老我登临异昔年。

松坞采花供服食,竹房闻鸟醒酣眠。

闲披芳草寻巾子,戏酌寒泉酹水仙。

琴操机锋那识道,版师风味胜参禅。

重来每感前游迹,此别仍祈后会缘。

去尽幽深动归兴,茂林斜日乱啼鹃。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