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袅袅河堤柳,年年送别离。
攀条不忍折,拭泪强相持。
弱态君应惜,柔情妾自知。
春来愁几许,试看向南枝。
这首诗《折杨柳》由明代诗人郑玄抚所作,描绘了在河堤边折柳送别的场景,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深情。
首句“袅袅河堤柳”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河边垂柳随风摇曳的姿态,营造了一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年年送别离”点明了这柳树不仅是自然界的景物,更是承载着人间离别情感的象征。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在这里分别,留下不舍与思念。
“攀条不忍折,拭泪强相持”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送别时的情景。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意味着离别者对对方的依依不舍。然而,在这里,主人公却“不忍折”,表现了对离别之痛的深深抗拒。即使不得不折下柳枝,也“拭泪强相持”,试图用坚强的外表掩饰内心的悲伤。
“弱态君应惜,柔情妾自知”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情感。这里的“弱态”和“柔情”不仅指柳树的姿态和女子的情感,也暗喻了送别者之间微妙而深沉的情感交流。即使不言而喻,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怜惜与深情。
最后,“春来愁几许,试看向南枝”将情感推向高潮。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对于离别的人来说,却可能意味着更多离愁别绪的开始。通过“看向南枝”,诗人巧妙地暗示了离别后,无论是时间的流逝还是空间的距离,都无法阻隔心中那份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折柳送别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离别之痛与深情厚谊的交织,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不详
有梧野集
轧轧兰桨鸣,双双属玉起。
不见采莲人,知在莲花里。
采得双莲蓬,中有百莲子。
一一自生心,外面空相似。
我闻南江水,发源岷山下。
延袤至浔阳,一派分九派。
自东一折入淞江,千里遥遥无限界。
君家正在淞之隅,黄茅一搭为安居。
座有丹山碧水之雅趣,案有百家诸子之菑畬。
朝饮淞江水,暮食淞江鱼。
淞江之水即是南江水,水木本源情敢违,呜呼水木本源情敢违。
绿江天作堑,翠岭石为城。
柳暗黄金坞,花明白玉京。
春风十万户,户户有啼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