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并引(其二)

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

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

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

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

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

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

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

床头伯雅君,此子可与言。

形式: 古风

翻译

这杯酒无法让我沉醉,是谁使我如此颓废。
误入了无需功名的境地,像嵇康、阮籍般洒脱不羁。
饮酒中的八仙人,与我都已成仙一般。
陶渊明怎会料到,醉后忽然高谈阔论天道。
偶然间遇见此景,顿觉超越天地常规。
即使醉醒,也无法找回这份醉意,唯有此感无法复得。
清风驱散炎热,连绵的雨水预示丰收之年。
床头有如伯牙般的知己,能与他畅所欲言。

注释

阿堵:这。
不解:无法。
颓然:颓废的样子。
无功乡:无需功名之地。
嵇:嵇康。
阮:阮籍。
八仙人:传说中的八仙。
俱得仙:都已成仙。
醉语:醉后的言语。
忽谈天:忽然谈论天道。
此物:此景。
超天地先:超越常规。
还酒:找回酒意。
无所还:无法复得。
徂暑:炎热。
催丰年:预示丰收。
床头:床边。
伯雅君:如伯牙般的知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抒情的饮酒诗,充满了对自由生活和超脱世俗羁绊的向往。

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绘了一种醉酒后的自得其乐和超然物外的心境。"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表达了诗人在醉酒之后对自己状态的迷茫感受,而"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则是对自己目前处境的一种调侃和自嘲。

接着,"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一句,将诗人的醉酒状态与传说中的八仙相提并论,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愿望。"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则是对自己在醉酒中偶尔说出的话语是否被理解的一种自问。

诗人通过"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顿悟和超越感受。而"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则是对比醉酒与精神上的顿悟,后者是一种无法回归的体验。

最后两句"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此子可与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并通过提及床头的朋友,表现了诗人对交流和沟通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醉酒这一主题,展现了苏轼特有的豁达、超脱和文学才华,是他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体现。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示周掾祖谢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形式: 古风

籴米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形式: 古风

和陶劝农六首,并引(其一)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形式: 四言诗 押[真]韵

和陶劝农六首,并引(其二)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

播厥熏木,腐馀是穑。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形式: 四言诗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