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道公

知公鼻祖冬之日,谪向江山冷无匹。

粹然真气满轻躯,自言位次神仙秩。

同辈几人始谢老,惟公跹跹居第一。

鸾腰不舞自欲飞,神屦瞥波原不湿。

永巷春深帘幕幽,西都有人名莫愁。

我老摧颓乖旧约,空能时作梦中游。

形式: 古风

翻译

了解您是冬日的鼻祖,被贬到这江山,冷得无与伦比。
您的真气纯粹无比,充满轻盈的身体,自称位列仙班之中。
同辈中已有多人步入老年,唯独您翩翩风采,位居第一。
您的身姿如同鸾鸟,无需舞蹈便想飞翔,神鞋踏波,从未沾湿。
深深的庭院春天来临,帘幕幽静,西京有个名叫莫愁的人。
我衰老疲惫,违背了旧约,只能在梦中与您相会。

注释

鼻祖:创始人或先驱者。
谪:贬谪,被流放到偏远地方。
轻躯:轻盈的身体。
神仙秩:仙人的等级或地位。
谢老:年老退休。
跹跹:形容姿态优美。
神屦:神妙的鞋子。
永巷:深宅大院。
莫愁:古代女子名字,象征忧愁。
摧颓:衰老、衰弱。
旧约:过去的约定或承诺。
梦中游:在梦中相聚或回忆。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耒的作品,题为《寄道公》。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知公鼻祖冬日的情景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道家的尊崇和向往之情。

"知公鼻祖冬之日,谪向江山冷无匹" 这两句诗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谪"字用得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道家鼻祖在严寒冬日中的清冷与孤独。这里的“冷无匹”更是表达了知公不染尘世、超然物外的高洁。

接着的"粹然真气满轻躯,自言位次神仙秩"则展示了知公内在的纯净和道家修炼后的成就,以“真气”、“神仙秩”来形容其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升华。

"同辈几人始谢老,惟公跹跹居第一"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知公不仅外在脱俗,而且内心依旧保持着年轻态度的赞美。这里的“跹跹”形容其精神状态之活跃。

下面的"鸾腰不舞自欲飞,神屦瞥波原不湿"则以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知公内心对自由飞翔的渴望,以及他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染的心境。

"永巷春深帘幕幽,西都有人名莫愁" 这两句诗则转向了现实世界,通过“永巷春深”、“帘幕幽”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氛围,并指出了诗人心中的知公虽在尘世之中,却有着超脱尘俗的心境和高洁的名声。

最后的"我老摧颓乖旧约,空能时作梦中游"则流露出诗人的自嘲与无奈,以及对知公那种超凡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之情。通过“梦中游”表达了诗人虽然现实中无法达到知公那样的境界,但在精神上仍旧能够与其相通。

整首诗通过对知公的一系列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于道家修炼、超脱尘俗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身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无力改变时的自嘲与无奈。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寄集节二首(其二)

北风号空庭,山雪鸣急霰。

是时我与子,倾盖初相见。

相逢两恨晚,语罢喜复叹。

明灯照红炉,杯酌方烂漫。

刘公摩霜鬓,气若初捷战。

喜我两人交,深杯手持劝。

纵横恣谈笑,一醉便侵旦。

想子病酒容,蓬头不能饭。

那知会日少,告别不容恋。

出门送子归,惨若失侣雁。

终朝或不语,妻子怪相问。

别来三得书,日月去如箭。

栗亭在何处,山川浩千万。

吾将理南棹,遂我江湖愿。

两如随风云,那复计聚散。

迟君秣骊驹,别我过穷县。

形式: 古风

寄集节二首(其一)

陈侯气飘飘,谁敢易挹酌。

俊如抟风鹰,清如唳霜鹤。

高怀落俗事,见者初骇愕。

须臾发其有,珠玉随洒落。

浩然谢畦畛,谁不爱而乐。

论交嗟我晚,玉手未暖握。

别来星一周,庭竹再飘箨。

洛阳谁知子,恐未免寂寞。

峥嵘胸中气,谁与发其钥。

知心古所少,献厚报或薄。

兴怀每念此,中夜情抱恶。

虽然千金璧,岂得常在璞。

山城一尊酒,子去谁酬酢。

高歌遣我思,长啸观寥廓。

形式: 古风

寄题何戢秀才琬琰堂

幽人筑淇澳,不与世相闻。

独携千卷书,过于骨肉亲。

辛苦作室堂,插架如鱼鳞。

时时体不住,一遇千载人。

山川兵火后,墟庙金石存。

消磨馀纸墨,幻灭去无痕。

功名但如此,知子道可尊。

不遗世一毫,以全与其身。

包丑傅黛膏,百态售笑颦。

谁能双蛾眉,闭户自贵珍。

鄙人有夙尚,愿与幽侣敦。

他年抱健犊,听啸入苏门。

形式: 古风

庵东窗雨霁月出梅花影见窗上

山头冷月出,射我幽窗明。

屋东有新梅,寒影交疏棂。

暗香不可挹,彷佛认繁英。

耿耿终无言,依依如有情。

恍疑姑射真,仙驭下我庭。

姮娥晓西去,满树晨霜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