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上曲七首(其三)

白雁兼羌笛,几年垂泪听。

阴风吹杀气,永日在青冥。

远戍秋添将,边烽夜杂星。

嫖姚头半白,犹自看兵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白雁与羌笛声相伴,多年来我含泪倾听。
阴冷的风带来战事的气息,日复一日在高远的天空中回荡。
远方的军营在秋天增添了新的守将,边疆的烽火在夜晚如同繁星点点。
年迈的将领胡须斑白,仍然亲自指挥军队,经历着战争的洗礼。

注释

白雁:象征离别和思乡之情。
羌笛:少数民族的乐器,常用于表达边塞风情。
阴风:形容寒冷刺骨或战事不祥之风。
青冥:高空,指边疆的辽阔天空。
远戍:远处的驻防军队。
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以其勇猛善战著称。
头半白:形容年老。
看兵经:亲自指挥军队,经历战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萧瑟景象和军人的哀伤情怀。"白雁兼羌笛,几年垂泪听",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情调,白色的野鸭与羌人吹奏的笛子交织出的旋律,是诗人多年来所感受到的哀愁。"阴风吹杀气,永日在青冥"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悲壮之美,其中“阴风”、“杀气”与“永日”共同塑造了一幅阴冷无边的画面。

"远戍秋添将,边烽夜杂星"则转而描写军事生活的艰辛与孤寂。"嫖姚头半白,犹自看兵经"中,“嫖姚”一词形容老人之意,"头半白"表明年岁已高,而“犹自看兵经”则显示出军人的坚守和对战争的深思熟虑。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自然环境与军事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边疆将士的同情和赞赏,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战乱岁月的无奈和悲凉。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上曲七首(其四)

久雨始无尘,边声四散闻。

浸河荒寨柱,吹角白头军。战马龁?草,乌鸢识阵云。

征人心力尽,枯骨更遭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五)

帐幕侵奚界,凭陵未可涯。

擒生行别路,寻箭向平沙。

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

不堪登陇望,白日又西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六)

地角天涯外,人号鬼哭边。

大河流败卒,寒日下苍烟。

杀气诸蕃动,军书一箭传。

将军莫惆怅,高处是燕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七)

山接胡奴水,河连勃勃城。

数州今已伏,此命岂堪轻。

碛吼旄头落,风乾刁斗清。

因嗟李陵苦,祗得没蕃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