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琼大师归禅寂

近闻禅寂似丛林,总众能为世所钦。

百巧难磨真实行,两涂不改岁寒心。

衣今椹色如栗色,语未吴音变楚音。

盛夏入城缘厎事,扁舟湘水独相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送琼大师归禅寂》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寂生活的高洁与大师归隐的决心。诗中以“近闻禅寂似丛林”开篇,巧妙地将禅寂生活比作繁茂的丛林,既表现了禅修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大师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总众能为世所钦”,表达了禅寂中的僧侣们因其修行之精进而受到世人尊敬的情景,体现了佛教精神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接着,“百巧难磨真实行,两涂不改岁寒心”,这两句诗揭示了大师在面对世俗诱惑时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坚持真实修行的坚定意志,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衣今椹色如栗色,语未吴音变楚音”,通过服饰和语言的变化,形象地描绘了大师归隐前后的状态,强调了他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对传统与地方文化的尊重与融合。最后,“盛夏入城缘厎事,扁舟湘水独相寻”,则以夏日入城与湘水泛舟的对比,表达了大师对尘世的暂时远离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外界的某种联系并未完全切断,展现出一种既超然又不失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禅寂生活细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大师个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欣赏,体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对自然、人性及社会现象深刻洞察与思考。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赠道法师

道公胆大过身躯,敢逆龙鳞上谏书。

独欲袒肩担佛法,故甘引颈受诛锄。

三年窜逐心无愧,万里归来貌不枯。

他日教门纲纪者,近闻靴笏趁朝趋。

形式: 七言律诗

谷山沙弥求诗

十里松风长不老,一庭秋色为谁闲。

偶逢此日休新夏,偏见耆年忆故山。

贫里有秋同举箸,法中添口共开颜。

偶然弄笔成诗句,乘兴留题屋壁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赠罗道人

蜕尘标韵矫翔鸾,鬓发楼飕风露寒。

脱舄骨飞何日见,解衣沐浴万人看。

肯来从我翛然住,皆说他人屈致难。

戏作猫声行聚落,自忘身是晋郎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张司录见寄

不曾识面已倾倒,便觉胸中泾渭分。

句精不减李长吉,才高大类沈休文。

看山诗眼湛如水,拄笏爽气高摩云。

他年竹屋夜连榻,妙语悬知过所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