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四十咏(其三十三)》中的“徐司理桂”。诗中描绘了一位名为徐司理的官员在官场不得志后,决定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与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首句“司理宦不达”,点明了徐司理在官场上的遭遇,暗示他并未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认可。接着,“遂作身后计”表明他在考虑身后之事,即对未来的规划和安排。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思熟虑。
“呕心出奇语,意表见新致”赞扬了徐司理在困境中仍能创作出独特而富有新意的作品,展现出他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逆境中寻求自我表达,体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
“摆脱尘中好,雕锼千古诣”表达了徐司理渴望脱离尘世的束缚,追求永恒的艺术境界。这里的“尘中好”可能指的是世俗的荣誉和物质享受,而“千古诣”则代表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成就,追求永恒的价值。
“放情山水间,虚舟了无系”描绘了徐司理在山水之间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如同一叶轻舟在水面上漂浮,没有固定的锚点或牵挂。这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超然物外、心灵自由的境界。
“晚合未为迟,逼人良可畏”可能是在感慨徐司理虽在晚年才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这种选择是值得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期待所束缚,要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正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徐司理的故事,探讨了个人在面对官场不公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抉择,以及如何在世俗压力下保持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它不仅展示了王世贞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也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精神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