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雨(其一)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悟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

形式: 词牌: 秋夜雨

翻译

不嫌弃天上的云层遮住了月亮,雨的到来恰似双重的美。
雷公和电母一起工作,把炎热全部驱散。
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初秋的气息已经到来,稍等一会儿,西风就会带来寒冷。
关于灵悟的话题就不要多说了,让我们先一起唱一曲刘郎的词章。

注释

遮月:形容云层浓厚,挡住了月亮。
双绝:指雨和云层带来的美景相得益彰。
雷公: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电母:与雷公相伴的电神。
袢热:形容非常炎热。
三更:夜晚的第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3点。
西风凄冽:秋天的西风吹来,带着凉意。
灵悟:指精神上的领悟或洞察力。
刘郎:可能指的是刘禹锡,唐代诗人,这里的‘刘郎’可能是对他的尊称或代指某位诗人的作品。
一阕:一首完整的诗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秋夜雨(其一)》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一个秋夜里听到了雨声,而这种雨并没有让他觉得烦恼,反而是一种享受。在这静谧的夜晚,天上的云遮住了明亮的月光,而雨来的恰到好处,就像是在音乐中遇到了美妙的双绝,使得整首乐曲更加动听。雷声如同掌控一切的雷公,他带着电母在空中驰骋,收聚起所有的热气,让夜晚的温度达到了一个高点。

诗人通过“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表达了时间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三更即深夜,将近黎明,而初秋的消息已经传来,不久就会迎来秋天的凉爽。

最后,“灵悟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或友人,关于这份心灵上的领悟和理解,不必多言,只需享受这一刻的美好,就像刘郎(可能指的是另一位诗人)一起畅饮,一起吟咏诗词。

整首诗通过对夜雨声、雷电交加以及秋风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在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秋夜中,对自然界变化的深刻感受和审美体验。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秋夜雨(其四)己未八月二日新桃源和韵

吴翁里第还巾角。不妨天地席幕。

家僮归报道,快酿酒、休教醨薄。

相逢聚散应搔首,且趁时、一笑为乐。

人世大都濩落。更莫问、是非今昨。

形式: 词牌: 秋夜雨

秋夜雨(其二)客有道秋夜雨古词,因用其韵,而不知角之为阁也。并付一笑

云头电掣如金索。须臾天尽帏幕。

一凉恩到骨,正骤雨、盆倾檐角。

桃笙今夜难禁也,赖醉乡、情分非薄。清梦何处托。

又只是、故园篱落。

形式: 词牌: 秋夜雨

秋霁(其二)己未六月九日雨后赋

阶砌吟蛩,正竹外萧萧,雨骤风驶。

凉浸桃笙,暑消葵扇,借伊一些秋意。枕边茉莉。

满尘奁、贮香能腻。也不用,玉骨冰肌,人伴佳眠尔。

谁信此境,渐入华胥,旷然不知,庄蝶谁是。

笑邯郸、羁魂客梦,贪他荣贵暂时里。

飞鼠扑灯还自坠。

展转惊寤,才听禁鼓三敲,夜声寥阒,又般滋味。

形式: 词牌: 秋霁

贺圣朝.己未三月六日

捷书夜半甘泉去。报天骄膏斧。

摩空铜垒,闸流瞿滟,扫清云雾。

楼兰飞馘,焉耆授首,谩夸称前古。

须知开庆,太平千载,方从今数。

形式: 词牌: 贺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