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诗(其二)》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价值与认知之间的深刻矛盾。
诗中以“荆山有奇璞”开篇,比喻珍贵的才能或事物如同稀世之珍,如同和氏璧一般宝贵。接着,“连城讵云多”,指出再多的财富也难以比拟真正的价值,“一视以为优”强调了对真正价值的独到见解。
“携挈向都市,光彩倾天球”描绘了将珍宝带入繁华都市,其光芒足以照亮整个天空,象征着才华横溢之人一旦展现,便能引起广泛瞩目。然而,“虽无指瑕累,顾得千金售”则暗示了即便没有明显的瑕疵,依然能够以高价售出,暗喻了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认可与价值评估。
接下来,“惊诧遽自反,闭匿成千秋”描述了人们在惊叹之余,却因害怕失去而选择隐藏自己的才华,最终导致这些才华被埋没千年。这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展示才华的限制与恐惧。
“岂忘待时意,欲往仍迟留”表达了即使心中渴望时机的到来,但又因为种种原因而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展现自我。这反映出个人在面对机遇时的心理挣扎。
“凡目陋至宝,后生异前修”指出普通人往往难以识别真正的价值,而年轻一代相较于前辈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人们对价值判断的差异。
“苍蝇矧多变,珉石仍先收”借用苍蝇易变与玉石易辨的例子,讽刺了社会上对价值判断的不稳定性和对真正价值的忽视。
最后,“万一人我欺,永为神物羞”表达了如果因他人欺骗而错失展现才华的机会,将会成为永远的遗憾与耻辱,强调了珍惜机遇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寓言手法,深刻揭示了价值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面对机遇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