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山的壮丽景色与险峻地形,以及山下江水与泉水的独特声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首句“洞门禹凿故轩轩”,开篇即点出山势的雄伟,仿佛是大禹开凿的遗迹,给人以轩昂之感。接着“诧讶迟回踏石翻”一句,通过行人的感受,进一步强调了山路的崎岖与险峻,同时暗示了探索的乐趣与挑战。
“形胜坐呼僧问得,险巇一任骊扶攀”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结合,通过僧人的存在,赋予了山林更多的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江澄灯影虚明灭,泉作蝇鸣乍寂喧”描绘了夜晚江面的宁静与灯光的闪烁,以及山泉在寂静中突然发出的细微声响,形成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最后,“又说下方蛟蜃恶,怒时壅水到城垣”则以民间传说为背景,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与地方特色,同时也隐含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山水之美、自然之力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