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观海歌》以壮阔的海洋为背景,描绘了大海的广阔、深邃以及其蕴含的神秘力量。诗人姚岳祥借观海之感抒发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段“海水清,涵天浴日无垢冥。海水广,吞河吸川有消长。海水深,蛟龙蟠伏杳难寻。海水阔,归空浩荡竟洞达。”通过描绘海水的清澈、广袤、深邃和浩瀚,展现了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时暗喻了自然界中未知与神秘的力量。
接着,“我欲溯流穷其源,颇奈江洋不可前,谁窥浴日与涵天。我欲控澜扬其波,力不从心可奈何,谁测吸川与吞河。”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大海源头、控制大海波澜的愿望,但面对大海的浩瀚与力量,感到力不从心,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我欲浮舟问其津,百怪纷纷复芸芸,谁辨蛟龙之神。我欲横矶濯吾足,万涛奔逐复奔逐,谁捣归墟之谷。”进一步强调了大海的复杂与神秘,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未知生物和现象,如蛟龙等神话中的生物,增加了诗歌的奇幻色彩。
“时维四月暂成隙,偶携故人共登剧。凭高纵眺沧溟宽,依稀欲遇乘槎客。”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特定时节登高远眺大海的情景,表达了对古代航海者的向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后半部分“烛龙蒸郁海若骄,白浪茫茫山欲摇。恶风昼起鸣蹊马,瘴雾昏笼喷怒潮。鳌使更番缩不住,蜃楼出没近犹饶。张帆怯见红旗动,鼓鬣疑将赤岸飘。”通过描绘恶劣天气下的海面景象,如狂风、巨浪、浓雾等,营造了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海上航行的危险。
“更有潢池弄兵者,连艘挝鼓西南下。扬戈顿使洪涛腥,一炬堪怜万家赭。”则转而关注海上战争,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担忧。
最后,“白骨漂流葬鱼腹,夜夜水滨新鬼哭。马上将军知不知,犹向华筵厌粱肉。”表达了对战争中无辜生命的哀悼,以及对统治者沉迷享乐、忽视民生疾苦的批评。
“万里尧天覆帱均,海隅渺渺念吾民。寄语将军须努力,好教一战净妖氛。”则以宏大的视角,呼吁统治者应关注广大民众的福祉,通过正义的战争来维护和平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