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寓斋杂述(其七)》。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友情、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出门何所诣,款段西复西”,诗人独自漫步,心中却无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西边走来走去,暗示了内心的迷茫与探索。接着“同年存张侯,孤僻与我齐”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张侯之间的深厚友谊,两人性格相似,都保持着独立和孤僻的个性。
“岂无向晨星,落落天各涯”一句,诗人以晨星比喻朋友间的距离,虽然彼此都在各自的天空中闪烁,但又各自独立,难以触及,表达了友情虽深,但因生活的不同轨迹而难以常相聚的无奈。
“卅年异出处,独子频分携”则回顾了诗人与友人长达三十年的友情,尽管各自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依然频繁相聚,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此来隐王城,山河数朋侪”描述了诗人来到京城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生世孰可乐,遑为泉下悽?”诗人感慨于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对逝去的友人表示哀悼。
最后,“勇退夙子羡,相看能勿咍”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张侯勇于退隐的羡慕,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即使时光流逝,友情依旧能让人会心一笑。
“秋花自烂漫,且醉霜前杯”以秋花烂漫的景象,象征着友情的美好与持久,诗人选择在霜前饮酒,享受当下,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友情、人生、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