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马洲书院

蝌斗秦皆废,灵光鲁独存。

豆笾漂海国,丹雘暗淮村。

苔藓花侵础,蒲芦叶拥门。

青春深雾潦,白日老乾坤。

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

郊麟初隐遁,野兕遂崩奔。

先辈俱冥漠,诸生罢讲论。

断编尘树冷,遗像网虫昏。

尽变衣冠俗,终归礼义源。

江南游学士,瞻拜敢忘言。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翻译

秦朝的蝌蚪文字已废弃,唯有鲁地的古文仍然留存。
祭祀用的豆笾漂浮在海外,红色和黑色的颜料在淮河边的村庄变得暗淡。
青苔和花草侵蚀了基石,菖蒲和芦苇环绕着门户。
青春岁月被浓雾和积水淹没,白日里天地间显得苍老。
美德教化如同三皇五帝并存,威严礼仪受百代尊崇。
麒麟开始隐匿,野牛群恐慌奔逃。
前辈们已消失无踪,学子们的讲论也停止了。
残破的典籍在尘土中显得凄凉,祖先的画像被虫蛀得模糊。
社会风俗完全改变,最终回归礼仪的根本。
江南的游学之士,瞻仰这些遗迹,不敢妄言。

注释

蝌斗:秦朝的蝌蚪文字。
灵光:鲁地古文的光辉。
豆笾:祭祀用的器具。
丹雘:红色和黑色颜料。
苔藓:青苔。
蒲芦:菖蒲和芦苇。
郊麟:麒麟。
野兕:野牛。
冥漠:消失无踪。
断编:残破的书卷。
礼义源:礼仪的根本。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逢题于马洲书院的作品,通过对马洲书院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书院在动荡时代中仍坚守儒家文化的精神。首联以蝌蚪文和秦代废墟的对比,强调了马洲书院中孔子儒家文化的独特传承,"灵光鲁独存"暗示了鲁地儒家学说的光辉在乱世中依然熠熠生辉。

颔联通过"豆笾漂海国,丹雘暗淮村",形象地描绘了书院环境的荒凉,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已成过往,但儒家典籍仍在暗淡中保存。颈联进一步描绘了书院的衰败景象,"苔藓花侵础,蒲芦叶拥门",显示出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的侵袭。

尾联感慨时光荏苒,"青春深雾潦,白日老乾坤",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对知识传承的坚守。接下来的诗句赞美了孔子的道德教化和威仪,以及书院在动荡中的作用。"郊麟初隐遁,野兕遂崩奔"象征着儒学的式微,而"先辈俱冥漠,诸生罢讲论"则表达了后人对前贤的怀念和学术的中断。

最后,诗人呼吁江南的游学之士,即使在艰难时刻,也不应忘记马洲书院所代表的礼义之源,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教育的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富有历史沧桑感,体现了王逢对儒家文化的深情厚意。

收录诗词(287)

王逢(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字:原吉
  • 籍贯:元明间常州府江阴
  • 生卒年:1319—1388

相关古诗词

秋夜叹

大星芒鬣张,小星光华开。

皇天示兵象,胜地今蒿莱。

河岳气不分,烛龙安在哉?

参赞道岂谬,积阴故迟回。

疏风夜萧萧,野燐纷往来。

安知非游魂,相视白骨哀。

汩汩饮马窟,云冥望乡台。

于时负肝胆,慷慨思雄材。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如梦令.菰村赋赠

檐耸数株松子。村绕一湾菰米。

鸥外迥闻鸡,望望云山烟水。多此。多此。

酒进玉盘双鲤。

形式: 词牌: 如梦令

清平乐.题碧梧苍石图

柔肠先断。舟系汾湖岸。别恨离愁秋水漫。

写入数行新雁。幽闺兰梦初成。犹将小字呼卿。

几点梧桐夜雨,一天霜月砧声。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红梅十九首(其一)

梦回诗思不可遏,赤脚溪头夜踏冰。

忽地风来明月动,彩鸾飞出碧云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