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萧山寺的深情探访,通过对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感悟。
首句“极目萧山寺,岧峣在越溪”,开篇即以广阔的视角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高耸于越溪之上的寺庙景象中,营造出一种深远而静谧的氛围。接着,“风传钟远近,云接树高低”两句,通过风声与钟声的交织,以及云与树的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了寺庙周围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广阔。
“别去情无己,重寻路不迷”则表达了诗人对寺庙及其中僧人的深厚情感,即使离开也难以忘怀,再次寻找时也不会迷失方向,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坚定。
最后,“何时乘老兴,登眺策青藜”两句,以对未来时光的憧憬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期待在年老之时,再次踏上寻访之旅,以杖藜登山眺望,享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美好,流露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描绘了寺庙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诗人对精神寄托、自然美景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