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
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
这是一首蕴含深意的古典诗歌,其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诗人开篇便提出一个颇具普遍性的问题:历来诗人们往往不以显赫的荣耀为目的,他们逃避名利,又何须在诗中多此一举,重申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对个人处世态度的一种反思,也是在探讨艺术创作与个人声望之间微妙的关系。
接着,诗人转而强调“诗中有虑犹须戒”,这是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警示。诗人认为在诗歌这门艺术形式中,应有所忧虑和自我约束。这既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诗人对作品内涵深度的追求。
最后一句“莫向诗中著不平”则更进一步指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应流露个人情感的不满或怨恨。诗人似乎在强调,艺术创作应当超越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应当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至善。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命运、创作态度及作品内涵的深刻反思,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传统美学观念。
不详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
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
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
却笑谁家扃绣户,正薰龙麝暖鸳衾。
四面云屏一带天,是非断得自翛然。
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狂才不足自英雄,仆妾驱令学贩舂。
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